宁波三人行·鄞州五乡皎碶桥

标签:
宁波古桥五乡镇皎矸何村三孔石拱桥区级文保单位 |
分类: 名特古桥 |
三人行在宁波看古桥时,认识了一个别处很少用的“碶”字,按照文字解释,碶的意思是用石头砌的水闸。“碶”是宁波浙东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产生的“特产”,也是不可或缺的水利设施。而我们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到它的水利作用,只当做是一座座古桥来看的。但不知为什么有些会在“碶”字后面加上一个桥字,如皎碶桥、东碶桥,而有些古桥直接就以碶来相称了,如东岗碶、堰山碶等。首先来到鄞州区五乡镇的皎矸何村看皎碶桥。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皎碶河村皎碶自然村大桥头后塘河上的皎碶桥

皎碶桥是指一座南北走向的三孔石拱桥,其特别之处是南堍建在河中的一个人工岛上,因桥所处是东塘河最宽阔、水流最湍急的一段,除建了皎碶桥主体之外,在桥的南部另造贴水桥一座作为引桥,是名符其实的鄞东第一长桥。三孔石拱桥皎碶桥两侧生长有薜荔,几乎遮挡了所有的侧面,尽管外观更为古朴却难窥其真容。

皎碶桥在卫星地图上的位置图,主体与南侧平板桥之间的人工岛上建了几间平房,其中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

皎碶桥南堍小屋的门牌为“东街樟漕”,北堍民居门牌为“东街大桥头”。在鄞州区文管办的介绍中皎碶桥所处地为“五乡镇皎碶河村皎碶自然村大桥头后塘河上”,而地名网上介绍该处为“皎矸何村”,虽然觉得后者不如前者,却是正规的名称。

皎碶桥前后两块文保碑都被我们找到了。鄞州区文管办的介绍:皎碶桥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5年已公布为鄞州区区级文物保护点,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皎碶桥的东侧面。鄞州区文管办的介绍:皎碶桥位于鄞州区五乡镇皎碶河村皎碶自然村大桥头后塘河上,据桥碑记载,于清嘉庆七年重建。该桥南北向横跨于鄞东后塘河,为一座三孔二墩石拱桥,其西侧设有引桥。皎碶桥桥长22.47米,宽2.86米,由长条石砌筑而成,桥面两侧设实体栏板,栏高0.46米,宽0.2米,每侧共有11块栏板,望柱10根,莲花望柱以花蕾雕刻。两侧落坡各设台阶11级,北侧与岸边小路相连,南侧与引桥相连。并联拱券由条石砌筑而成,中孔桥栏上镌“皎碶桥”三个大字,引桥与皎碶桥之间岸堤长17.97米,引桥长9.9,宽1.93米,两侧施实体栏板。两碑立于岸堤上新建桥亭处,一为《众善碑》,一为《重建鄞东皎碶桥》。

皎碶桥的西侧面。地名网介绍:皎矸何村水网纵横,河多桥多,仅大小桥梁就有10座之多,其中以皎契桥最为出名,该桥俗称五乡大桥。五乡,指北宋以来鄞东的老界、首界、阳堂、太丘、灵岩五个乡,即今邱隘、五乡、东吴和北仑一带,该桥旧时是联通鄞东各乡的交通枢纽。据专家考证,该桥还是鄞东地区跨度最大的桥梁,故有“鄞东第一桥”之称,皎契村也因桥而出名,因桥而得名。 皎碶桥是一座三孔圆拱桥,如长虹般卧在东塘河上,气势非凡。据宋代《宝庆四明志》记载,皎契桥的前身称回江溪石桥,可见在千年之前,它已经雄峙在鄞东水乡了。千年以来,由于洪水频繁,皎契桥屡毁屡建,如今的皎契桥是清代嘉庆七年重建的。 踏上皎契桥,但见桥侧爬满了绿色藤蔓,桥面的石板间也钻出一棵棵小草,使皎契桥愈发显得古老。村党支书傅尧法介绍,此处是东塘大河水面最宽、最深处,水流湍急,故皎契桥还有引桥塔水桥,整桥总跨度达50余米,其中皎契桥长达30米,桥的南北各设12级步阶,桥北侧还留有宽达1米的纤道。

皎碶桥的南北桥堍石阶

皎碶桥的桥栏、望柱和抱鼓石

皎碶桥桥顶上和素面的桥心石,桥顶上四角石望柱上的两对石狮子都是新刻安装上去的。

皎碶桥上看东方,东塘河宽阔的水面。地名网介绍:皎矸何村是五乡镇政府的所在地,329国道穿村而过,把全村分为南、北两地。全村由傅家、吴家、赵家三个自然村组成,有人口790余。皎契桥南有陆路通向东钱湖和象山港。桥北与堰塘相接。堰塘向东延伸,长达400余米,昔日堰塘南边为海洋,北面有一块三面环水的土地,叫作晾网堰,因渔民捕鱼归来在此晒网而得名,如今这里已建起了幢幢农民别墅,黄瓦与碧波相映成趣。 皎契村是旧时的水上交通要冲。胶契桥下的东塘河又称后塘河或北塘河,它汇集了从鄞东太白山、福泉山和?山的来水,是鄞东主要塘河。据《鄞县通志》记载,1936年的东塘河上大约有75个航班,其中夜航船7艘。当年,皎契村里人来船往,煞是热闹。

皎碶桥上向南看,人工岛上几间房子,中间有通道,前方还有一座三跨的石板桥。桥头有两块靠在土地庙墙上的桥碑当时却没注意看。

皎碶桥上向西看,网上有介绍:坐落于鄞州区五乡镇蟠龙村的皎碶桥是宝幢河与东塘河相交的标志性桥梁。它距郡城三十五里,始建岁月,史志不载。嘉靖《宁波府志》:嘉靖十年(1531),里人吴讚重修。民国《鄞县通志》:清嘉庆七年(1802),畅月、众姓重建。

皎碶桥上向北看,桥头便是密集的民居。看地图上古桥周围河道密布,前方才是一座由四座桥梁相连着的真正的小岛。

皎碶桥南侧的三跨石板桥,没有桥名或许就是皎碶桥的一部分了,其实看似简单的小桥并不简单。“四明访客的博客”介绍:皎碶桥南北横跨于鄞东五乡后塘河之上,是一座三孔两墩石拱桥,其南端另接一座三孔两墩梁桥。后塘河河面宽50米,往来船只频繁,单单要在此修一座多孔石拱桥不仅工程浩大,而且财力花费上巨大。古人采用三段式工程,其中皎碶桥长22米,中间长堤18米,平水桥10米,既减少工程量又节省财力,且保证通航需要,可谓是一个多赢的工程。民国《鄞县通志》记载:“皎碶桥,縣東五郷碶市東,清嘉慶七年畅月衆姓重建。 其南有平水桥為向時東西回江碶洩水之水則。跨寳幢河幹流, 為半圓三眼石橋。北接東塘路通五郷碶市夹塘村,南通李家洋村。其南堍之土地祠有重修皎碶橋碑記。”依县志记载南端的三孔两墩梁桥叫“平水桥”,不仅仅供行人行走,其真正的作用是“水則”,其水位的高低是回江东西两碶泄水的依据。如同宁波城内的水則碑一样是古代的防洪抗灾的水利工程,是不可多得的水則实物资料。看来我们都小看了这座“平水桥”了,其意义和作用应该更大。

石板桥也是当地特色的叠石墩

皎碶桥南侧石板桥的桥面为中宽边窄的三拼,两座古桥间有一座简单的土地庙,这是庙中供奉的老爷。

皎碶桥南侧的石板桥结构相当完整,两个侧面几乎一模一样。

皎碶桥东北向岸边一角,临河民居的水乡风光赏心悦目。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皎碶河村皎碶自然村大桥头后塘河上的皎碶桥

皎碶桥是指一座南北走向的三孔石拱桥,其特别之处是南堍建在河中的一个人工岛上,因桥所处是东塘河最宽阔、水流最湍急的一段,除建了皎碶桥主体之外,在桥的南部另造贴水桥一座作为引桥,是名符其实的鄞东第一长桥。三孔石拱桥皎碶桥两侧生长有薜荔,几乎遮挡了所有的侧面,尽管外观更为古朴却难窥其真容。

皎碶桥在卫星地图上的位置图,主体与南侧平板桥之间的人工岛上建了几间平房,其中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

皎碶桥南堍小屋的门牌为“东街樟漕”,北堍民居门牌为“东街大桥头”。在鄞州区文管办的介绍中皎碶桥所处地为“五乡镇皎碶河村皎碶自然村大桥头后塘河上”,而地名网上介绍该处为“皎矸何村”,虽然觉得后者不如前者,却是正规的名称。

皎碶桥前后两块文保碑都被我们找到了。鄞州区文管办的介绍:皎碶桥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5年已公布为鄞州区区级文物保护点,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皎碶桥的东侧面。鄞州区文管办的介绍:皎碶桥位于鄞州区五乡镇皎碶河村皎碶自然村大桥头后塘河上,据桥碑记载,于清嘉庆七年重建。该桥南北向横跨于鄞东后塘河,为一座三孔二墩石拱桥,其西侧设有引桥。皎碶桥桥长22.47米,宽2.86米,由长条石砌筑而成,桥面两侧设实体栏板,栏高0.46米,宽0.2米,每侧共有11块栏板,望柱10根,莲花望柱以花蕾雕刻。两侧落坡各设台阶11级,北侧与岸边小路相连,南侧与引桥相连。并联拱券由条石砌筑而成,中孔桥栏上镌“皎碶桥”三个大字,引桥与皎碶桥之间岸堤长17.97米,引桥长9.9,宽1.93米,两侧施实体栏板。两碑立于岸堤上新建桥亭处,一为《众善碑》,一为《重建鄞东皎碶桥》。

皎碶桥的西侧面。地名网介绍:皎矸何村水网纵横,河多桥多,仅大小桥梁就有10座之多,其中以皎契桥最为出名,该桥俗称五乡大桥。五乡,指北宋以来鄞东的老界、首界、阳堂、太丘、灵岩五个乡,即今邱隘、五乡、东吴和北仑一带,该桥旧时是联通鄞东各乡的交通枢纽。据专家考证,该桥还是鄞东地区跨度最大的桥梁,故有“鄞东第一桥”之称,皎契村也因桥而出名,因桥而得名。 皎碶桥是一座三孔圆拱桥,如长虹般卧在东塘河上,气势非凡。据宋代《宝庆四明志》记载,皎契桥的前身称回江溪石桥,可见在千年之前,它已经雄峙在鄞东水乡了。千年以来,由于洪水频繁,皎契桥屡毁屡建,如今的皎契桥是清代嘉庆七年重建的。 踏上皎契桥,但见桥侧爬满了绿色藤蔓,桥面的石板间也钻出一棵棵小草,使皎契桥愈发显得古老。村党支书傅尧法介绍,此处是东塘大河水面最宽、最深处,水流湍急,故皎契桥还有引桥塔水桥,整桥总跨度达50余米,其中皎契桥长达30米,桥的南北各设12级步阶,桥北侧还留有宽达1米的纤道。

皎碶桥的南北桥堍石阶

皎碶桥的桥栏、望柱和抱鼓石

皎碶桥桥顶上和素面的桥心石,桥顶上四角石望柱上的两对石狮子都是新刻安装上去的。

皎碶桥上看东方,东塘河宽阔的水面。地名网介绍:皎矸何村是五乡镇政府的所在地,329国道穿村而过,把全村分为南、北两地。全村由傅家、吴家、赵家三个自然村组成,有人口790余。皎契桥南有陆路通向东钱湖和象山港。桥北与堰塘相接。堰塘向东延伸,长达400余米,昔日堰塘南边为海洋,北面有一块三面环水的土地,叫作晾网堰,因渔民捕鱼归来在此晒网而得名,如今这里已建起了幢幢农民别墅,黄瓦与碧波相映成趣。 皎契村是旧时的水上交通要冲。胶契桥下的东塘河又称后塘河或北塘河,它汇集了从鄞东太白山、福泉山和?山的来水,是鄞东主要塘河。据《鄞县通志》记载,1936年的东塘河上大约有75个航班,其中夜航船7艘。当年,皎契村里人来船往,煞是热闹。

皎碶桥上向南看,人工岛上几间房子,中间有通道,前方还有一座三跨的石板桥。桥头有两块靠在土地庙墙上的桥碑当时却没注意看。

皎碶桥上向西看,网上有介绍:坐落于鄞州区五乡镇蟠龙村的皎碶桥是宝幢河与东塘河相交的标志性桥梁。它距郡城三十五里,始建岁月,史志不载。嘉靖《宁波府志》:嘉靖十年(1531),里人吴讚重修。民国《鄞县通志》:清嘉庆七年(1802),畅月、众姓重建。

皎碶桥上向北看,桥头便是密集的民居。看地图上古桥周围河道密布,前方才是一座由四座桥梁相连着的真正的小岛。

皎碶桥南侧的三跨石板桥,没有桥名或许就是皎碶桥的一部分了,其实看似简单的小桥并不简单。“四明访客的博客”介绍:皎碶桥南北横跨于鄞东五乡后塘河之上,是一座三孔两墩石拱桥,其南端另接一座三孔两墩梁桥。后塘河河面宽50米,往来船只频繁,单单要在此修一座多孔石拱桥不仅工程浩大,而且财力花费上巨大。古人采用三段式工程,其中皎碶桥长22米,中间长堤18米,平水桥10米,既减少工程量又节省财力,且保证通航需要,可谓是一个多赢的工程。民国《鄞县通志》记载:“皎碶桥,縣東五郷碶市東,清嘉慶七年畅月衆姓重建。 其南有平水桥為向時東西回江碶洩水之水則。跨寳幢河幹流, 為半圓三眼石橋。北接東塘路通五郷碶市夹塘村,南通李家洋村。其南堍之土地祠有重修皎碶橋碑記。”依县志记载南端的三孔两墩梁桥叫“平水桥”,不仅仅供行人行走,其真正的作用是“水則”,其水位的高低是回江东西两碶泄水的依据。如同宁波城内的水則碑一样是古代的防洪抗灾的水利工程,是不可多得的水則实物资料。看来我们都小看了这座“平水桥”了,其意义和作用应该更大。

石板桥也是当地特色的叠石墩

皎碶桥南侧石板桥的桥面为中宽边窄的三拼,两座古桥间有一座简单的土地庙,这是庙中供奉的老爷。

皎碶桥南侧的石板桥结构相当完整,两个侧面几乎一模一样。

皎碶桥东北向岸边一角,临河民居的水乡风光赏心悦目。
前一篇:宁波三人行·鄞州东钱湖殷湾村
后一篇:宁波三人行·鄞州五乡东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