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访古·江阴澄江五云桥

标签:
五云桥澄江镇江阴南门外江阴古桥单孔石拱桥市级文保单位 |
分类: 名特古桥 |
与李凡的结伴访古到江阴,游览古镇焦溪看了四座古桥,那是因为夜宿常州市的缘故,只能当作中间的一个小插曲,接着还是回到江阴市继续访古。现在来到了澄江镇的南门外,看一座规模稍大维修一新的单孔石拱桥五云桥。五云桥边有新建的公路新建的桥,古桥作为文物而列入市级文保单位,连桥下的锡澄运河也在1956年改道西移,现被称为古锡澄运河。另外五云桥北侧不远处有接官亭遗址,因我们寻访时兜了远路而偶遇,可算是意外的收获了。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澄江镇南门外的五云桥

五云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跨原锡澄运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经历代维修重建,现桥为清嘉庆年间重建,几年前随着周围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古桥也进行了整修,如今古桥结构牢固完整,面貌焕然一新。

五云桥的桥额石上五个圆形突起上分别镌刻着“重建五云桥”五字,桥栏板外侧留有“民国五年 邑人重修”八字。“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位于江阴南门驻节亭南(又称接官亭)现在的毗陵路北侧天主堂旁的古锡澄运河上。南门端明桥、高明桥(二桥俗称八字桥)为古锡澄运河由北向南的起始点,五云桥为古锡澄运河江阴至无锡的第一桥。这儿是古时江阴城外东西绕城交通的重要通道。因运河阻隔,人行极其不便。明朝万历年(1573~1620年)间,商人王玺购置石材,兵使蔡献臣以开河节余的银两资助,建造此桥。据清明两代《江阴县志》记载,五云桥在万历三十六年(1604年)建造,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737年),知县沈世清因见五云桥倾圮,倡导募捐资金修缮,时有僧人子立响应,募得资金重建五云桥。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蔡澍捐款大修,并为‘五云桥’题联。现在刻在桥上的南北桥联仍为蔡澍所题。清嘉庆初年(1800年)因桥倒坍重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和八年(1828年)二次修缮五云桥。同治十年(1871年)当地居民集资重修五云桥,并加砌东西两堍。前几年,五云桥在江阴政府的组织下又进行过一次修整。

五云桥整体保护完整,周围环境也不错,但其东堍南侧的文保碑却已经倒卧并且破损,文保碑显示五云桥为江阴市人民政府2008年8月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云桥的北侧面与东西两堍的石级。“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位于江阴南门驻节亭南(又称接官亭),跨古锡澄运河。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商人王玺购置石材,兵使蔡献臣以开河节余的银两资助,建造此桥。五云桥建成之时,正值日落西山,彩霞满天。且这儿每天日出东方,朝霞万丈,故取名“五云”。“五云”指五色瑞云,取吉祥之意。

五云桥的南侧面与桥顶上,以及桥心石图案。“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位于江阴南门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单孔石拱桥,跨度长35.7米,高7米,桥墩里侧有纤路,航船不需脱纤即可过桥。五云桥历数百年沧桑,现存的五云桥自嘉庆年间重建后,至今也已两三百年,它为江阴南门商埠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云桥有桥联而且有完整的记录,“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联:(蔡澍题)
远看跨古锡澄运河的五云桥

近观五云桥。“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历四百多年沧桑,现存的五云桥自嘉庆年(1800年)重建,至今也巳二百多年。五云桥为江阴南门商埠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锡澄运河改道西移,1971年应天河改道梅园村,江阴城外南门的水陆交通再次阻隔,五云桥繁忙的交通巳风光不再,但五云桥坚如磐石的构造、雄姿犹存。锡澄运河和应天河的改道,使南门老河道变得冷清空旷,五云桥也变成非交通要道而得以保存。如今五云桥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高楼拔地而起。南侧新建的毗陵路道路宽敞,北侧的天主堂在拆迁了周边的老房子后周围包括五云桥在内开辟成一个市面小公园。环境整洁,在周围高楼大厦的包围下,五云桥也不再显得高高矗立,但古桥还在继续向人们展示它的悠久的历史,展示江阴的古代文化。五云桥是江阴古代文明的见证。

五云桥上向东看,桥堍前和新建的毗陵路间新建了宽敞整洁的广场。

五云桥上向南看,古桥与毗陵路新桥相距不远。

五云桥上向西看,原来的古城区旧貌荡然无存,现代化的高档小区已经形成。

五云桥上向北看,古锡澄运河两岸旧貌换新颜,一座雄伟的天主堂屹立在东岸。百度介绍:江阴天主堂于2001年4月30日奠基,2002年8月28日完工。它的建筑面积为1918平方米,钟楼总高度为57米。新教堂气势雄伟,为江阴一大标志性建筑,在全省也是首屈一指。

各个角度的江阴澄江五云桥

五云桥北侧的古锡澄运河。由于我们寻访时,导航把我们引向了北侧的老路,沿河南行一段路后才来到五云桥边,这样却遇到了“接官亭”旧址,也就是介绍五云桥时提到的一处古迹。(五云桥位于江阴南门驻节亭南(又称接官亭),跨古锡澄运河。)

接官亭遗址为水桥码头和几个不同形状的缆船石,有倒卧的文保碑,据“甲乙丙的博客”介绍:运粮河西岸,有个地名原称承介墩,其北侧有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江阴知县王衡建造的接官亭,县衙闻讯远道官员从水上乘船而来,到此登岸步行到迎恩坊西的驻节亭(宋代五里亭旧址)和附近的大寺庙观光进香,而后大官坐轿,小官步行进城。

接官亭水桥石阶上有两根还刻着文字,不知是何处而来的旧物。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澄江镇南门外的五云桥

五云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跨原锡澄运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经历代维修重建,现桥为清嘉庆年间重建,几年前随着周围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古桥也进行了整修,如今古桥结构牢固完整,面貌焕然一新。

五云桥的桥额石上五个圆形突起上分别镌刻着“重建五云桥”五字,桥栏板外侧留有“民国五年 邑人重修”八字。“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位于江阴南门驻节亭南(又称接官亭)现在的毗陵路北侧天主堂旁的古锡澄运河上。南门端明桥、高明桥(二桥俗称八字桥)为古锡澄运河由北向南的起始点,五云桥为古锡澄运河江阴至无锡的第一桥。这儿是古时江阴城外东西绕城交通的重要通道。因运河阻隔,人行极其不便。明朝万历年(1573~1620年)间,商人王玺购置石材,兵使蔡献臣以开河节余的银两资助,建造此桥。据清明两代《江阴县志》记载,五云桥在万历三十六年(1604年)建造,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737年),知县沈世清因见五云桥倾圮,倡导募捐资金修缮,时有僧人子立响应,募得资金重建五云桥。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蔡澍捐款大修,并为‘五云桥’题联。现在刻在桥上的南北桥联仍为蔡澍所题。清嘉庆初年(1800年)因桥倒坍重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和八年(1828年)二次修缮五云桥。同治十年(1871年)当地居民集资重修五云桥,并加砌东西两堍。前几年,五云桥在江阴政府的组织下又进行过一次修整。

五云桥整体保护完整,周围环境也不错,但其东堍南侧的文保碑却已经倒卧并且破损,文保碑显示五云桥为江阴市人民政府2008年8月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云桥的北侧面与东西两堍的石级。“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位于江阴南门驻节亭南(又称接官亭),跨古锡澄运河。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商人王玺购置石材,兵使蔡献臣以开河节余的银两资助,建造此桥。五云桥建成之时,正值日落西山,彩霞满天。且这儿每天日出东方,朝霞万丈,故取名“五云”。“五云”指五色瑞云,取吉祥之意。

五云桥的南侧面与桥顶上,以及桥心石图案。“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位于江阴南门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单孔石拱桥,跨度长35.7米,高7米,桥墩里侧有纤路,航船不需脱纤即可过桥。五云桥历数百年沧桑,现存的五云桥自嘉庆年间重建后,至今也已两三百年,它为江阴南门商埠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云桥有桥联而且有完整的记录,“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联:(蔡澍题)
南联:桥卧长虹,亿万姓咸歌利济。
江澄净练,百千年常庆安澜。
北联:建一邑之鸿规,会其有拯。
乐四民之利济,惠节无疆。

远看跨古锡澄运河的五云桥

近观五云桥。“肯定同名了”的博客介绍:五云桥历四百多年沧桑,现存的五云桥自嘉庆年(1800年)重建,至今也巳二百多年。五云桥为江阴南门商埠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锡澄运河改道西移,1971年应天河改道梅园村,江阴城外南门的水陆交通再次阻隔,五云桥繁忙的交通巳风光不再,但五云桥坚如磐石的构造、雄姿犹存。锡澄运河和应天河的改道,使南门老河道变得冷清空旷,五云桥也变成非交通要道而得以保存。如今五云桥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高楼拔地而起。南侧新建的毗陵路道路宽敞,北侧的天主堂在拆迁了周边的老房子后周围包括五云桥在内开辟成一个市面小公园。环境整洁,在周围高楼大厦的包围下,五云桥也不再显得高高矗立,但古桥还在继续向人们展示它的悠久的历史,展示江阴的古代文化。五云桥是江阴古代文明的见证。

五云桥上向东看,桥堍前和新建的毗陵路间新建了宽敞整洁的广场。

五云桥上向南看,古桥与毗陵路新桥相距不远。

五云桥上向西看,原来的古城区旧貌荡然无存,现代化的高档小区已经形成。

五云桥上向北看,古锡澄运河两岸旧貌换新颜,一座雄伟的天主堂屹立在东岸。百度介绍:江阴天主堂于2001年4月30日奠基,2002年8月28日完工。它的建筑面积为1918平方米,钟楼总高度为57米。新教堂气势雄伟,为江阴一大标志性建筑,在全省也是首屈一指。

各个角度的江阴澄江五云桥

五云桥北侧的古锡澄运河。由于我们寻访时,导航把我们引向了北侧的老路,沿河南行一段路后才来到五云桥边,这样却遇到了“接官亭”旧址,也就是介绍五云桥时提到的一处古迹。(五云桥位于江阴南门驻节亭南(又称接官亭),跨古锡澄运河。)

接官亭遗址为水桥码头和几个不同形状的缆船石,有倒卧的文保碑,据“甲乙丙的博客”介绍:运粮河西岸,有个地名原称承介墩,其北侧有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江阴知县王衡建造的接官亭,县衙闻讯远道官员从水上乘船而来,到此登岸步行到迎恩坊西的驻节亭(宋代五里亭旧址)和附近的大寺庙观光进香,而后大官坐轿,小官步行进城。

接官亭水桥石阶上有两根还刻着文字,不知是何处而来的旧物。
前一篇:结伴访古·常州焦溪古镇青龙桥
后一篇:结伴访古·江阴马镇青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