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访古·江阴青阳三元桥
标签:
三元桥青阳镇南街梢江阴古桥单孔石拱桥省级文保单位 |
分类: 名特古桥 |
江阴市青阳镇老锡澄运河上,有一对同时建起的明代石拱桥三元桥与迎秀桥,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又称南新桥和北新桥。两座古桥南北相距约1.5公里,这也是介于江阴、无锡、武进之间,昔日繁华古镇的大致范围。我们先看了北市稍的迎秀桥,因是自驾没法走狭窄的沿河老路,于是饶大路来到了相对闭塞的南街稍,看青阳镇的三元桥。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青阳镇南街梢的三元桥

三元桥与迎秀桥是姊妹桥,它们是同时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的单孔石拱桥,由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兴建。三元桥东西走向跨老锡澄运河,运河改道拓宽后,老运河被称作青阳镇的市河。三元桥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它的拱券略超过半圆形,与水中倒影合成一个“8”字形,这种拱券造形也称之为“马碲形”。与迎秀桥不同之处的是三元桥的桥体主要由花岗石组成,夹杂着少许的青石。

三元桥与迎秀桥并称作“锡澄运河南北新桥”,于2011年11月被公布为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立于古桥西堍北侧,背面有简介。据网上资料介绍:三元桥位于青阳镇南街梢,原万源布厂旁,跨老锡澄运河,原名南新桥。南新桥、中新桥(青阳桥)、北新桥同在青阳镇,连同原来的天主堂,成为青阳镇一景,也是古青阳镇的标志性建筑。青阳古镇建于北宋初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古往今来的文化、经济古镇,有大青阳小无锡之称。解放前青阳镇区寺庙庵堂殿观林立,有大庙、阎庙、猛将军庙、县城隍庙、都城隍庙、锦树观、慈力庵、凝秀庵、宝成庵、尚书庙、关帝庙、文昌殿。此外,还有天主堂、基督教堂。这些庙庵堂观殿足以说明青阳古镇的繁华兴盛。青阳镇又位于澄锡运河的中途市埠,南来北往的商贾客船必定在此停泊休息,补充给养和交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江苏学政(时为南直隶)移驻江阴,辖管八府三州生员考试。同时江阴学政直考常州府下八县秀才,有江南六县生员经青阳赴试,经过青阳南新桥至青阳市镇必定停下来上岸休闲放松,进庙焚香拜佛,祈求保佑能够中榜。在江阴考试结束后,还要在青阳停靠上岸,再次进庙登殿焚香还愿,并祈求下次考试能够中举人、进士乃至状元。由于每年考生较多,青阳寺庙殿堂庵香火旺盛。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将南新桥改名为三元桥,意思是连中三元,凡经此桥的考生连考连中。

三元桥桥座上原市级文保牌还在,桥座也有简介,古桥西南紧挨着的万源布厂,是当地一座历史悠久有较大影响的老企业,如今的老厂房也是江阴市的文保单位。据网上资料介绍:南新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建。同时建造的迎秀桥(北新桥)与南新桥同规格,同桥型。南新桥全长34.5米,净跨11.0米,拱顶高程10.8米,桥顶面宽3.5米,底阶宽4.5米。东坡36级至一平台阶,分向南向北各8阶落坡。西坡石阶39级。南新桥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改名为三元桥。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康熙年间(1662~1722年)马子虬、陶禹贤捐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咸丰元年(1851年)又两次重修。民国八年(1919年)青阳名坤葛凤池等出资重建。如今锡澄运河已向西改道,变成大江南北的五级航道,三元桥和街北的凝秀桥变成了青阳古镇的市河而得以保存。原来考生途经三元桥上岸焚香许愿的热闹的风光已不再有,但三元桥高大坚固的雄姿犹存。它见证了历史,见证了昔日青阳的文明,也见证了现代文明在青阳的传播。

三元桥的南侧面。据介绍:青阳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其地理环境优越,处于江阴南端,东接徐霞客镇,北与月城接壤,南临漕港河与惠山区相望,西与武进接界,介于江阴、无锡、武进之间。

北侧面。据介绍: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三元桥的东堍为双坡落水结构

双坡落水分别通向狭窄老街的两边

三元桥的西堍石阶

桥顶上看东堍和西堍看石阶

三元桥上向南看,老锡澄运河与新锡澄运河的交汇处就在前方约300米处。

三元桥上向西看,桥头就是万源布厂旧址,其中还有成片的厂房。

三元桥上向北看,穿越整个古镇的老锡澄运河,稍显冷落却仍静静流淌,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还。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青阳镇南街梢的三元桥

三元桥与迎秀桥是姊妹桥,它们是同时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的单孔石拱桥,由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兴建。三元桥东西走向跨老锡澄运河,运河改道拓宽后,老运河被称作青阳镇的市河。三元桥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它的拱券略超过半圆形,与水中倒影合成一个“8”字形,这种拱券造形也称之为“马碲形”。与迎秀桥不同之处的是三元桥的桥体主要由花岗石组成,夹杂着少许的青石。

三元桥与迎秀桥并称作“锡澄运河南北新桥”,于2011年11月被公布为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立于古桥西堍北侧,背面有简介。据网上资料介绍:三元桥位于青阳镇南街梢,原万源布厂旁,跨老锡澄运河,原名南新桥。南新桥、中新桥(青阳桥)、北新桥同在青阳镇,连同原来的天主堂,成为青阳镇一景,也是古青阳镇的标志性建筑。青阳古镇建于北宋初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古往今来的文化、经济古镇,有大青阳小无锡之称。解放前青阳镇区寺庙庵堂殿观林立,有大庙、阎庙、猛将军庙、县城隍庙、都城隍庙、锦树观、慈力庵、凝秀庵、宝成庵、尚书庙、关帝庙、文昌殿。此外,还有天主堂、基督教堂。这些庙庵堂观殿足以说明青阳古镇的繁华兴盛。青阳镇又位于澄锡运河的中途市埠,南来北往的商贾客船必定在此停泊休息,补充给养和交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江苏学政(时为南直隶)移驻江阴,辖管八府三州生员考试。同时江阴学政直考常州府下八县秀才,有江南六县生员经青阳赴试,经过青阳南新桥至青阳市镇必定停下来上岸休闲放松,进庙焚香拜佛,祈求保佑能够中榜。在江阴考试结束后,还要在青阳停靠上岸,再次进庙登殿焚香还愿,并祈求下次考试能够中举人、进士乃至状元。由于每年考生较多,青阳寺庙殿堂庵香火旺盛。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将南新桥改名为三元桥,意思是连中三元,凡经此桥的考生连考连中。

三元桥桥座上原市级文保牌还在,桥座也有简介,古桥西南紧挨着的万源布厂,是当地一座历史悠久有较大影响的老企业,如今的老厂房也是江阴市的文保单位。据网上资料介绍:南新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建。同时建造的迎秀桥(北新桥)与南新桥同规格,同桥型。南新桥全长34.5米,净跨11.0米,拱顶高程10.8米,桥顶面宽3.5米,底阶宽4.5米。东坡36级至一平台阶,分向南向北各8阶落坡。西坡石阶39级。南新桥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改名为三元桥。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康熙年间(1662~1722年)马子虬、陶禹贤捐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咸丰元年(1851年)又两次重修。民国八年(1919年)青阳名坤葛凤池等出资重建。如今锡澄运河已向西改道,变成大江南北的五级航道,三元桥和街北的凝秀桥变成了青阳古镇的市河而得以保存。原来考生途经三元桥上岸焚香许愿的热闹的风光已不再有,但三元桥高大坚固的雄姿犹存。它见证了历史,见证了昔日青阳的文明,也见证了现代文明在青阳的传播。

三元桥的南侧面。据介绍:青阳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其地理环境优越,处于江阴南端,东接徐霞客镇,北与月城接壤,南临漕港河与惠山区相望,西与武进接界,介于江阴、无锡、武进之间。

北侧面。据介绍: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三元桥的东堍为双坡落水结构

双坡落水分别通向狭窄老街的两边

三元桥的西堍石阶

桥顶上看东堍和西堍看石阶

三元桥上向南看,老锡澄运河与新锡澄运河的交汇处就在前方约300米处。

三元桥上向西看,桥头就是万源布厂旧址,其中还有成片的厂房。

三元桥上向北看,穿越整个古镇的老锡澄运河,稍显冷落却仍静静流淌,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还。
前一篇:结伴访古·江阴桐岐广德桥
后一篇:结伴访古·江阴文庙泮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