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徽州古桥之水南桥·夹溪桥
标签:
水南桥夹溪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徽州古桥十一孔石拱桥三人行 |
分类: 名特古桥 |
三人行到徽州看古牌坊,主要活动区域是在歙县,除此之外出境到了徽州区和休宁县,其中在休宁县中看到了两座同是十一孔的石拱桥,一为万安镇的水南桥,一为海阳镇的夹溪桥,是休宁县境内分列第二第一大的古石拱桥。蔚为壮观的多孔长桥,都是徽州古桥的精品之作,始建于明代的古桥,四百多年来巍然屹立,至今还能正常使用,不由得令人叹为观止。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万新村的水南桥

水南桥为十一孔的石拱桥,东西走向跨横江。

水南桥的桥面是整齐的石条板铺就,两侧实体石栏干净利落。桥头有文保碑显示,水南桥为休宁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分别是水南桥的东西两堍与桥面。

水南桥的南侧面。据介绍:休宁县万安镇的水南桥为休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为实腹式半圆拱石桥,桥长180米,宽6.4米,有10墩11孔,为县内第二大古石桥,是徽州桥梁建筑文化中的精品。

水南桥的北侧面为迎水面,十墩前有分水尖。据介绍:水南桥,又名古城桥,位于万安镇古城岩东隅山下,跨横江水通向水南村。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徽州知府高时倡议,邑人黄廷侃捐建,时称高公桥。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圮,五十二年,邑人汪柽捐资由程明榛重新营造,桥10墩11孔。桥上中间东西石栏杆处建有亭,北边登桥石阶处设有两层的亭阁,上层住人,下层由护桥人经营茶水和糕点,方便行人休憩。在公路未建之前几百年间,是祁门、黟县、休宁游人去往屯溪方向必由之路。因此,古城桥曾经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近看水南桥的背水面

近看水南桥迎水面的分水尖

水南桥的桥栏和抱鼓石

不同角度的水南桥

水南桥上分别看横江的上下游方向。据介绍:万安镇万新村位于休宁县的东大门,东距黄山市新城区1公里,西与万安镇轮车村毗邻,南临横江,北与红心村毗邻。皖赣铁路,慈张线公路贯穿全村。万安老街、古城岩风景区、休宁中学、皖南耕牛市场座落其中,千亩良田都在慈张线两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独特,平坦,是有发展潜力的皖南小平原,是集旅游、文化、风景与一体的天然宝地。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480户,1650人,耕地面积2100亩,林地面积800亩。

看水南桥时不时会被古桥东侧小山上的宝塔所吸引,有介绍该山为文笔峰,七级浮屠名为万寿塔。

宝塔古桥形成了一幅美丽图画。我们看地图寻找古桥时却走了很大一段弯路,因为古桥一侧的古城岩风景区为全封闭的,前面有新建的仿古城楼却不能通行。

安徽省休宁县城海阳镇西面的夹溪桥

据介绍:夹溪桥,在休宁县城海阳镇西面,横跨北源河,10墩11孔,全长189米,桥东不远处,即是休宁西城门,民国时改成公路桥,现北面另建新桥,少有车辆通行。

桥头的文保碑显示夹溪桥为黄山市2012年2月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边还有休宁县人民政府1990年3月所立的重修碑。

夹溪桥的南北两堍与北侧面,据介绍:海阳镇夹溪桥俗称东夹溪桥。位于县城西门外。明嘉靖四年(1525)休宁知县李升举荐邑人程一募建。建桥之初,民工深挖桥基,曾于第三个桥墩下挖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石砌千秋桥,李候万古标;夹溪连内翰,西北出翰林”四句诗。嘉靖六年(1527)桥成后,桥正中建亭,以石碑诗意额“千秋”二字,故又名千秋桥。桥为10墩11孔石拱结构,桥墩船形,桥面铺青石板237块,长189米,宽6.6米,两边石栏高近1米,桥上有亭、庙、坊等,古朴雄伟,是休宁县最大的一座古石拱桥。明崇祯元年(1628)重修,清代、民国年间曾多次修缮。民国23年(1934)拆除桥上亭、庙、坊等建筑物,改为公路桥,成为屯(溪)景(德镇)公路交通要道。1978年在桥北另建钢筋水泥公路桥,公路改道后,此桥仅供人行;1990年县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现桥身完好。

夹溪桥分水尖上

不同角度的夹溪桥

夹溪桥上四处张望,据介绍:海阳镇距离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17公里,距黄山风景区46公里。距黄山机场、徽杭、合铜黄等高速公路入口仅20分钟车程,皖赣铁路、屯黄公路、休婺公路、慈张公路等穿境而过,火车、飞机直通北京、上海等全国大中城市,有着良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海阳镇是中国第一状元县、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乡村旅游福地——黄山市休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镇域面积132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22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建县,海阳为城关,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来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蜚声海内外。

夹溪桥下游远处岸边有一座如龙 似龟的巨型的镇水兽雕塑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万新村的水南桥

水南桥为十一孔的石拱桥,东西走向跨横江。

水南桥的桥面是整齐的石条板铺就,两侧实体石栏干净利落。桥头有文保碑显示,水南桥为休宁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分别是水南桥的东西两堍与桥面。

水南桥的南侧面。据介绍:休宁县万安镇的水南桥为休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为实腹式半圆拱石桥,桥长180米,宽6.4米,有10墩11孔,为县内第二大古石桥,是徽州桥梁建筑文化中的精品。

水南桥的北侧面为迎水面,十墩前有分水尖。据介绍:水南桥,又名古城桥,位于万安镇古城岩东隅山下,跨横江水通向水南村。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徽州知府高时倡议,邑人黄廷侃捐建,时称高公桥。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圮,五十二年,邑人汪柽捐资由程明榛重新营造,桥10墩11孔。桥上中间东西石栏杆处建有亭,北边登桥石阶处设有两层的亭阁,上层住人,下层由护桥人经营茶水和糕点,方便行人休憩。在公路未建之前几百年间,是祁门、黟县、休宁游人去往屯溪方向必由之路。因此,古城桥曾经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近看水南桥的背水面

近看水南桥迎水面的分水尖

水南桥的桥栏和抱鼓石

不同角度的水南桥

水南桥上分别看横江的上下游方向。据介绍:万安镇万新村位于休宁县的东大门,东距黄山市新城区1公里,西与万安镇轮车村毗邻,南临横江,北与红心村毗邻。皖赣铁路,慈张线公路贯穿全村。万安老街、古城岩风景区、休宁中学、皖南耕牛市场座落其中,千亩良田都在慈张线两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独特,平坦,是有发展潜力的皖南小平原,是集旅游、文化、风景与一体的天然宝地。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480户,1650人,耕地面积2100亩,林地面积800亩。

看水南桥时不时会被古桥东侧小山上的宝塔所吸引,有介绍该山为文笔峰,七级浮屠名为万寿塔。

宝塔古桥形成了一幅美丽图画。我们看地图寻找古桥时却走了很大一段弯路,因为古桥一侧的古城岩风景区为全封闭的,前面有新建的仿古城楼却不能通行。

安徽省休宁县城海阳镇西面的夹溪桥

据介绍:夹溪桥,在休宁县城海阳镇西面,横跨北源河,10墩11孔,全长189米,桥东不远处,即是休宁西城门,民国时改成公路桥,现北面另建新桥,少有车辆通行。

桥头的文保碑显示夹溪桥为黄山市2012年2月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边还有休宁县人民政府1990年3月所立的重修碑。

夹溪桥的南北两堍与北侧面,据介绍:海阳镇夹溪桥俗称东夹溪桥。位于县城西门外。明嘉靖四年(1525)休宁知县李升举荐邑人程一募建。建桥之初,民工深挖桥基,曾于第三个桥墩下挖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石砌千秋桥,李候万古标;夹溪连内翰,西北出翰林”四句诗。嘉靖六年(1527)桥成后,桥正中建亭,以石碑诗意额“千秋”二字,故又名千秋桥。桥为10墩11孔石拱结构,桥墩船形,桥面铺青石板237块,长189米,宽6.6米,两边石栏高近1米,桥上有亭、庙、坊等,古朴雄伟,是休宁县最大的一座古石拱桥。明崇祯元年(1628)重修,清代、民国年间曾多次修缮。民国23年(1934)拆除桥上亭、庙、坊等建筑物,改为公路桥,成为屯(溪)景(德镇)公路交通要道。1978年在桥北另建钢筋水泥公路桥,公路改道后,此桥仅供人行;1990年县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现桥身完好。

夹溪桥分水尖上

不同角度的夹溪桥

夹溪桥上四处张望,据介绍:海阳镇距离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17公里,距黄山风景区46公里。距黄山机场、徽杭、合铜黄等高速公路入口仅20分钟车程,皖赣铁路、屯黄公路、休婺公路、慈张公路等穿境而过,火车、飞机直通北京、上海等全国大中城市,有着良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海阳镇是中国第一状元县、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乡村旅游福地——黄山市休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镇域面积132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22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建县,海阳为城关,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来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蜚声海内外。

夹溪桥下游远处岸边有一座如龙 似龟的巨型的镇水兽雕塑
前一篇:三人行·徽州古桥之北岸廊桥
后一篇:三人行·徽州古村落之瞻淇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