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2018-01-13 20:46:54)
标签:

嘉业堂藏书楼

南浔古镇

著名藏书楼

“国保”单位

沪外旅游

分类: 沪外旅游
在南浔古镇景区内,藏书楼与小莲庄毗邻,刘氏家庙甬道的古樟树边,一条窄窄的鹧鸪溪是两者的分界线,鹧鸪溪之窄似乎能纵身一跃而过。出小莲庄西门,左转即是嘉业堂藏书楼的大门,门前有一座小石板桥。藏书楼是与小莲庄打包一起入列“国保”单位的,其国保碑在小莲庄门口。嘉业堂的楼上不对外开放,而藏书楼的花园也是非常出色的一处景点,可惜当时并没有深入一探究竟。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南浔古镇收费景点之一的嘉业堂藏书楼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中式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楣上“嘉业藏书楼”五个大字出于刘廷琛手笔。刘承干建藏书楼而要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九龙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楼呈“口”字形回廊式两进两层走马楼,整幢楼共计52间。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与小莲庄的国保碑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小莲庄与藏书楼之间是一条窄窄的鹧鸪溪。建造藏书楼的刘承干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由他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的,也是中国近代传统藏书楼中兴建最晚、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结局最圆满的绝唱。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的大门就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门头,其外观东立面是欧式的风格,朝内的西立面却是青瓦覆顶的中式风格,题额为“苑囿结籍”四字。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外貌,门楣上“嘉业藏书楼”五个大字出于末代帝师刘廷琛手笔,据介绍:书楼为一座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由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中间有大天井。宁波的天一阁,杭州的文澜阁,湖州的嘉业堂和瑞安的玉海楼是我国著名的藏书楼,合称为”江南四大藏书楼“。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进入藏书楼的大天井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据百度介绍: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东西阔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后两进,每进面宽七间,左右厢房各六间,共五十二间。嘉业堂藏书楼底层正厅为“嘉业堂”,悬挂清宣统皇 帝御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一块,楼上为“希古楼”,楼下窗格都用“嘉业堂藏书楼”篆字样作为装饰,廊外铁栏用“希古”两字作花饰,巧思匠心,殊饶别致。存书三十万余册,藏有不少珍贵的明代抄本,稿本和清代禁书。楼上为“希古楼”,存放经部古籍。外面一间为“黎光阁”,存珍本《四库全书》1954册。里面正房名“求恕斋”,原存放史部古籍。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由篆书文字“嘉业堂藏书楼”组成的金石印章各式的窗棂别具一格,不过在随后的游览中发现南浔古镇这样的窗棂还是比较多的,是南浔古镇的一大特色。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楼上楼下的铁栏分别嵌以楼堂名“希古”与“嘉业”字样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宣统皇帝御赐的“钦若嘉业”的九龙金匾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藏书楼中的诗萃室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藏书楼中珍藏着的书刊典籍,尚有数量惊人的红梨木书版。据介绍:藏书楼鼎盛时期的藏书全部为五十几万卷,号称六十万卷,共十六、七万册,至1949年藏书仅存十万册左右。书楼收藏书集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仅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余种。其中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刘承干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共刻书200余种,版片3万多。刻印了不少被清廷列为-的古藉,如《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等。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不仅仅是一座规模宏大古书数量丰富的藏书楼,而且它的整体建筑还处于幽雅的中西合璧的园林之中,书楼与园林合为了一体。从藏书楼大门望外看。
南浔古镇之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的园林部分。据百度介绍:嘉业堂藏书楼坐落于南浔的鹧鸪溪,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有小桥通连。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园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夏日,池中绿荷亭亭,红莲怒放。有亭三座,曰“明瑟”、“漳红”、“沅碧”。更树有三座巨大的太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十分珍贵。最奇者,园内竖有一石,腹有小孔,人嘴对准吹气,会发出一种巨响,极似虎啸,几可乱真,石上镌有清代大学者阮元题“啸石”两个朱字,游人到此颇多一试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