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古桥之长寿桥·东门桥·庆龙桥

标签:
金山古桥张堰长寿桥金山卫东门桥漕泾庆龙桥结伴访古 |
分类: 名特古桥 |
金山区关于文保旅游方面的宣传热点还是较多的,如上海电视台的“亭林发现一清代老宅,或将列入区文物保护点”;有媒体报道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惊现“官厅”,宅主称祖上曾为“榜眼””;朱泾蔡家楼七根石柱变身为一座区保船舫等,还有粉黛乱子草、枫树林等等更成为一时的网红。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此行所见九座老石桥的状况大多并不太好,有些甚至已遭抛弃,或许是因为先前去金山区看桥几次,把好桥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首先看的一座是利用老石桥桥梁重新建造的,因为两侧桥额都能看到,桥也完好无缺,即使废弃不用也能算作一座老桥。

长寿桥位于张堰镇一条新公路的北侧田野中,东西走向,桥额题为“长寿桥”,字迹清晰,而且两侧桥梁是一对成双的,令人不解的是桥梁都翻了个身,然后整个桥面浇筑了一层水泥面,不知当年是怎么弄的。这是南侧面。

长寿桥以往的历史不见记载,北侧面有后刻的小字,记录了石桥在1967年的重建,如此算来眼前的石桥也有50年历史了。

按照赤松里的话,长寿桥没有在今天的计划之中,既然近距离经过,看上一眼也是不错的选择。长寿桥经过1967年的改建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而且石板是来了个180°的翻转,究竟什么原因,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三人在看长寿桥的南侧面。

长寿桥的北侧面,其西堍还有一个简易的铁栏,封堵了老石桥的通行。

桥堍上堆了薄薄的一层泥土,栽种了蔬菜。这是长寿桥的东西两堍与桥面和桥额。

在长寿桥上看南西东北四个方向,原先所跨河道看似绿草如毯,其实下面还有积水,人是不能上去的,所以无法近看长寿桥的下部结构。

现在来到金山卫镇看东门桥,这座桥的桥座还是石块垒砌而成,桥梁已经是水泥梁,但它的作用是定位,当年赫赫有名的金山卫城由此可以寻觅到蛛丝马迹。

东门桥东西走向,处于原松卫街上,如今的门牌已经是金卫村。据说东门桥古时是金山卫城护城河上的一座吊桥。这是东门桥的西堍。

东门桥东堍。据介绍:金卫村地处金山卫镇境东端,金山卫城遗址东半城内。东以东城河与山阳镇杨家村为界;南至龙胜路,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接壤;西至穿心路,与卫城村为邻;北抵金山大道,与农建村相交。区域面积1.82平方公里,现有4个村民小组,392户,1064人。现有0党员82人,村民代表36人,党员议事会10人。村委会设在板桥西路1338号。全村自然村落,有西顾家宅、东顾家宅、谭家宅、刘家宅、东门街、旧仓基、东南营房等20个。村落间古迹较多,金山卫城瞻阳门(东门)在本村东门街,1958年拆除。旧仓基系明代军储南仓遗址。明代本村有一古迹“金山卫大庙”,坐落在村中十字街东侧,占地约30亩,设有头门大雄宝殿,第二道门石牌杰,第三道是二层木结构楼宇,气势雄伟,内有银杏、松柏、花草,外有火红色的围墙,荷花池、假山凉亭小桥流水,具有江南花园特色,后在抗日战争中大部分被毁坏。“万寿寺”遗址于1972年拆除,后于1994年在本村6组东城角重建了“万寿寺”。现已成为著名的景点之一。由自然村金卫村2组、4组、5组、6组组成。总人口6976人。

东门桥的石砌桥座

东门桥和原金山卫城的护城河。据介绍:金山卫地区为金山沿海海防要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防倭寇侵扰,在筱馆(小官)镇壅土筑方城,建城设卫。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卫,金山卫以金山卫城得名。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沿土城围砖墙,建城后多次修缮。城中街巷由县署前出东门称东平街,出西门称西靖街,通南门称南安街,通北门称北泰街,四街相交成十字形,其地迄今仍称“十字街”。因历代战事,街巷俱废,今方城仅存残迹。

东门桥东西连接着原先的老街,如今虽然已经断断续续,有一些老房子已成残垣断壁,但其格局还能辨认。这是赤松里在新公路边的东门街口。

李凡在东门街羊肉店处。据说东门白切羊肉是当地一道颇具名声的风味小吃,至今盛行不衰。

金山卫镇东门老街及附近的老房子,其中墙上文革标语还清晰可见。

金山卫镇东门老街

接下来所见漕泾镇的庆龙桥,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残桥,而且位于稻田中间,只能远望不可上桥。

看到早时庆龙桥的照片,那时候的古桥尽管已经缺失了一侧副跨,但桥下河道依旧,两端桥座和另一侧的副跨都在,还能算是一座老石桥,如今只剩中间主跨,如同一个板凳在金黄的稻田中。

稻田中的庆龙桥,时至深秋,不料滔田内还有积水,我们无法靠近古桥。

据吴纪慰老师的《上海古桥谱》记载:庆龙桥,位于漕泾镇护塘村1056号旁。又名龙珠庵桥。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五月蔡氏建,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1961年修建。南北向,三跨双拼石板桥。长22米,桥宽1.10米。现桥损毁严重,已成断桥无法通行。

庆龙桥边大面积的稻田,金灿灿黄橙橙好一派丰收景象。

首先看的一座是利用老石桥桥梁重新建造的,因为两侧桥额都能看到,桥也完好无缺,即使废弃不用也能算作一座老桥。

长寿桥位于张堰镇一条新公路的北侧田野中,东西走向,桥额题为“长寿桥”,字迹清晰,而且两侧桥梁是一对成双的,令人不解的是桥梁都翻了个身,然后整个桥面浇筑了一层水泥面,不知当年是怎么弄的。这是南侧面。

长寿桥以往的历史不见记载,北侧面有后刻的小字,记录了石桥在1967年的重建,如此算来眼前的石桥也有50年历史了。

按照赤松里的话,长寿桥没有在今天的计划之中,既然近距离经过,看上一眼也是不错的选择。长寿桥经过1967年的改建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而且石板是来了个180°的翻转,究竟什么原因,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三人在看长寿桥的南侧面。

长寿桥的北侧面,其西堍还有一个简易的铁栏,封堵了老石桥的通行。

桥堍上堆了薄薄的一层泥土,栽种了蔬菜。这是长寿桥的东西两堍与桥面和桥额。

在长寿桥上看南西东北四个方向,原先所跨河道看似绿草如毯,其实下面还有积水,人是不能上去的,所以无法近看长寿桥的下部结构。

现在来到金山卫镇看东门桥,这座桥的桥座还是石块垒砌而成,桥梁已经是水泥梁,但它的作用是定位,当年赫赫有名的金山卫城由此可以寻觅到蛛丝马迹。

东门桥东西走向,处于原松卫街上,如今的门牌已经是金卫村。据说东门桥古时是金山卫城护城河上的一座吊桥。这是东门桥的西堍。

东门桥东堍。据介绍:金卫村地处金山卫镇境东端,金山卫城遗址东半城内。东以东城河与山阳镇杨家村为界;南至龙胜路,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接壤;西至穿心路,与卫城村为邻;北抵金山大道,与农建村相交。区域面积1.82平方公里,现有4个村民小组,392户,1064人。现有0党员82人,村民代表36人,党员议事会10人。村委会设在板桥西路1338号。全村自然村落,有西顾家宅、东顾家宅、谭家宅、刘家宅、东门街、旧仓基、东南营房等20个。村落间古迹较多,金山卫城瞻阳门(东门)在本村东门街,1958年拆除。旧仓基系明代军储南仓遗址。明代本村有一古迹“金山卫大庙”,坐落在村中十字街东侧,占地约30亩,设有头门大雄宝殿,第二道门石牌杰,第三道是二层木结构楼宇,气势雄伟,内有银杏、松柏、花草,外有火红色的围墙,荷花池、假山凉亭小桥流水,具有江南花园特色,后在抗日战争中大部分被毁坏。“万寿寺”遗址于1972年拆除,后于1994年在本村6组东城角重建了“万寿寺”。现已成为著名的景点之一。由自然村金卫村2组、4组、5组、6组组成。总人口6976人。

东门桥的石砌桥座

东门桥和原金山卫城的护城河。据介绍:金山卫地区为金山沿海海防要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防倭寇侵扰,在筱馆(小官)镇壅土筑方城,建城设卫。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卫,金山卫以金山卫城得名。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沿土城围砖墙,建城后多次修缮。城中街巷由县署前出东门称东平街,出西门称西靖街,通南门称南安街,通北门称北泰街,四街相交成十字形,其地迄今仍称“十字街”。因历代战事,街巷俱废,今方城仅存残迹。

东门桥东西连接着原先的老街,如今虽然已经断断续续,有一些老房子已成残垣断壁,但其格局还能辨认。这是赤松里在新公路边的东门街口。

李凡在东门街羊肉店处。据说东门白切羊肉是当地一道颇具名声的风味小吃,至今盛行不衰。

金山卫镇东门老街及附近的老房子,其中墙上文革标语还清晰可见。

金山卫镇东门老街

接下来所见漕泾镇的庆龙桥,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残桥,而且位于稻田中间,只能远望不可上桥。

看到早时庆龙桥的照片,那时候的古桥尽管已经缺失了一侧副跨,但桥下河道依旧,两端桥座和另一侧的副跨都在,还能算是一座老石桥,如今只剩中间主跨,如同一个板凳在金黄的稻田中。

稻田中的庆龙桥,时至深秋,不料滔田内还有积水,我们无法靠近古桥。

据吴纪慰老师的《上海古桥谱》记载:庆龙桥,位于漕泾镇护塘村1056号旁。又名龙珠庵桥。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五月蔡氏建,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1961年修建。南北向,三跨双拼石板桥。长22米,桥宽1.10米。现桥损毁严重,已成断桥无法通行。

庆龙桥边大面积的稻田,金灿灿黄橙橙好一派丰收景象。
前一篇:金山区亭林镇六塔的阮氏老宅
后一篇:金山古桥之彩虹桥·永懋桥·东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