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三人行之虹桥·望月桥·观音桥

标签:
虹桥望月桥观音桥湖州古桥三人之行到双林 |
分类: 名特古桥 |
双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古镇,在旧镇区名胜古迹甚多,古桥、小巷、临河廊棚随处可见。北栅塘河的“双林三桥”同跨塘河并峙鼎立,气势雄伟,为中外桥梁史所罕见。随后我们三人来到古镇的东部,看两座互为直角猗立的石拱桥,大的为“虹桥”,小的是“望月桥”,组成了双林古镇的又一名胜“虹桥夜月”。两桥之间还有一座还金亭,桥、亭、桥的组合浑然一体。

先来看桥体较大东西走向的虹桥,据网上资料介绍:虹桥因“每当晚霞西,水光环照如虹”,故名虹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2.37米,宽3.44米,高4.7米,拱券石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两坡各有踏步21级,桥两侧置素面栏板,末端安抱鼓石,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12根,桥心石雕有法轮旋叶图案,用二对系梁相连。

桥额石上就“虹桥”二字

虹桥侧影。据介绍:虹桥于元至大戊申(1308)始建砖桥,明洪武癸亥(1383)易石,清康熙甲戊(1794)重建;望月桥于清康熙戊子(1708)重建,乾隆年间修,光绪庚子(1900)重建。

虹桥的东西堍石阶与南北两侧面,据介绍虹桥南北各有桥联一副: 熏风一曲画槛南行,苕水分流文澜北溯;迎眸来奕虹跨成梁,垂翅重凝凤飞振彩。

虹桥桥顶上的石沙发与桥心石图案,还有桥栏望柱和抱鼓石。

各角度远望近看虹桥

虹桥顶上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虹桥东堍的还金亭,据介绍:在虹桥与望月桥相接的地方有一个亭子,叫“还金亭”。亭子并不起眼。但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个穷人家小青年在这里拾到了二百两银子。而他家里正缺银子给父亲治病,但它没有把银子拿回家,而是站在原地等候失者前来认领。就这么苦苦地等候在原地,下雨了,他也这么等着,全身都被淋湿。乡亲们感念其心诚,心疼其身体,于是凑钱修了这个一面有墙的凉亭,免得他受日晒雨淋。原来的亭子早就毁掉了,现在见到的是后修的,亭子的墙上一块牌子上述说着这个故事,文字是双林籍的当代左笔书法家费新我的手笔。

再看虹桥东侧南北走向的望月桥。我们到访时望月桥的东侧河道正在进行整治,河水几近抽干,阻挡河水的简易坝就筑在望月桥下。这是望月桥的东侧面。

西侧面。据介绍:望月桥,建于1708年,与虹桥相接,形成中秋观月之最佳景观,故名“望月桥”。望月桥和虹桥相接,故又俗称小虹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5.63米,宽2.35米,高3米,拱券石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上下各有踏步13级,两侧置素面栏板,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8根。

望月桥的北堍石阶,别看望月桥小,但它依旧还在发挥着主要的通行功能,在我们看桥时,不时有行人和电瓶车从它身上经过,石阶上的水泥斜坡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望月桥的北堍石阶

由东向西看望月桥,桥洞中正好显示出虹桥的身影。

各个角度看望月桥,据介绍望月桥有桥联一副:朝霞云开腾彩虹,秋微激辰达金柱。

望月桥虽然小而不高,但它的桥顶上两侧桥栏也做成石沙发形式,桥心石为没有图案的武康石,只是已经断裂微微下陷。

因为桥下正在整治,可以走到桥底下看望月桥的龙门石,可惜还是没能分辨出具体是什么图案。

望月桥上向东看,近处有小作坊正在搬出豆腐渣,向前是一条向东通行的道路,看似已经出了中心镇区而逐渐落乡了。我们沿着这条小路返回到停车场,就此结束了在双林古镇区的游览。

望月桥上向南看,一边是虹桥的南侧面,前方为沿河的过街楼。

望月桥上向西看,正是与虹桥东堍相接的还金亭处。

望月桥上向北看,我们看过望月桥后算是把古镇区的古桥全部看好了。

吴家庄行政村车家兜自然村观音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桥,本来不在我们游览的计划之内,只是因为它靠近公路而偶然相遇。

观音桥的资料较少,但见桥额上的桥名为“重建观音桥”,桥顶桥栏的外侧也有“观音桥”三个大字,只是小字的桥铭看不清楚。查询到的资料介绍:观音桥,现位于镇外环南路,先登1号公路桥旁,单孔石拱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1856年)重建。这桥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可惜也没找到这个动人的传说。

观音桥的保护应该说是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智慧,在没有动及古桥任何构件的前提下,砌砖加搁水泥楼板,使原先只能步行的古桥变成了可以通行小型车辆的桥梁。不过现在也已经功成名就退居二线了,其周围植物丛生,很难有理想的观察点。这是观音桥的侧面和南北两堍,附近民居的门牌上是“吴家庄村车家㘰”,这个“㘰”也有写成“兜”的,在当地许多地名中可以找到这个字。

几个方向看到的观音桥。观音桥有桥联,现场看不清也没找到相关记录。

观音桥上大部分被水泥板覆盖,唯有桥顶还显露着本来面目,两侧桥栏也有石沙发。

武康石的桥心石刻有水纹图案

观音桥上四处观望,近处为浓密的树林,那水泥梁桥即为先登1号公路桥。

先登1号公路桥上看观音桥,随后我们即将到访的是在先登2号公路桥附近的永广兴桥。

先来看桥体较大东西走向的虹桥,据网上资料介绍:虹桥因“每当晚霞西,水光环照如虹”,故名虹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2.37米,宽3.44米,高4.7米,拱券石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两坡各有踏步21级,桥两侧置素面栏板,末端安抱鼓石,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12根,桥心石雕有法轮旋叶图案,用二对系梁相连。

桥额石上就“虹桥”二字

虹桥侧影。据介绍:虹桥于元至大戊申(1308)始建砖桥,明洪武癸亥(1383)易石,清康熙甲戊(1794)重建;望月桥于清康熙戊子(1708)重建,乾隆年间修,光绪庚子(1900)重建。

虹桥的东西堍石阶与南北两侧面,据介绍虹桥南北各有桥联一副: 熏风一曲画槛南行,苕水分流文澜北溯;迎眸来奕虹跨成梁,垂翅重凝凤飞振彩。

虹桥桥顶上的石沙发与桥心石图案,还有桥栏望柱和抱鼓石。

各角度远望近看虹桥

虹桥顶上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虹桥东堍的还金亭,据介绍:在虹桥与望月桥相接的地方有一个亭子,叫“还金亭”。亭子并不起眼。但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个穷人家小青年在这里拾到了二百两银子。而他家里正缺银子给父亲治病,但它没有把银子拿回家,而是站在原地等候失者前来认领。就这么苦苦地等候在原地,下雨了,他也这么等着,全身都被淋湿。乡亲们感念其心诚,心疼其身体,于是凑钱修了这个一面有墙的凉亭,免得他受日晒雨淋。原来的亭子早就毁掉了,现在见到的是后修的,亭子的墙上一块牌子上述说着这个故事,文字是双林籍的当代左笔书法家费新我的手笔。

再看虹桥东侧南北走向的望月桥。我们到访时望月桥的东侧河道正在进行整治,河水几近抽干,阻挡河水的简易坝就筑在望月桥下。这是望月桥的东侧面。

西侧面。据介绍:望月桥,建于1708年,与虹桥相接,形成中秋观月之最佳景观,故名“望月桥”。望月桥和虹桥相接,故又俗称小虹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5.63米,宽2.35米,高3米,拱券石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上下各有踏步13级,两侧置素面栏板,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8根。

望月桥的北堍石阶,别看望月桥小,但它依旧还在发挥着主要的通行功能,在我们看桥时,不时有行人和电瓶车从它身上经过,石阶上的水泥斜坡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望月桥的北堍石阶

由东向西看望月桥,桥洞中正好显示出虹桥的身影。

各个角度看望月桥,据介绍望月桥有桥联一副:朝霞云开腾彩虹,秋微激辰达金柱。

望月桥虽然小而不高,但它的桥顶上两侧桥栏也做成石沙发形式,桥心石为没有图案的武康石,只是已经断裂微微下陷。

因为桥下正在整治,可以走到桥底下看望月桥的龙门石,可惜还是没能分辨出具体是什么图案。

望月桥上向东看,近处有小作坊正在搬出豆腐渣,向前是一条向东通行的道路,看似已经出了中心镇区而逐渐落乡了。我们沿着这条小路返回到停车场,就此结束了在双林古镇区的游览。

望月桥上向南看,一边是虹桥的南侧面,前方为沿河的过街楼。

望月桥上向西看,正是与虹桥东堍相接的还金亭处。

望月桥上向北看,我们看过望月桥后算是把古镇区的古桥全部看好了。

吴家庄行政村车家兜自然村观音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桥,本来不在我们游览的计划之内,只是因为它靠近公路而偶然相遇。

观音桥的资料较少,但见桥额上的桥名为“重建观音桥”,桥顶桥栏的外侧也有“观音桥”三个大字,只是小字的桥铭看不清楚。查询到的资料介绍:观音桥,现位于镇外环南路,先登1号公路桥旁,单孔石拱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1856年)重建。这桥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可惜也没找到这个动人的传说。

观音桥的保护应该说是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智慧,在没有动及古桥任何构件的前提下,砌砖加搁水泥楼板,使原先只能步行的古桥变成了可以通行小型车辆的桥梁。不过现在也已经功成名就退居二线了,其周围植物丛生,很难有理想的观察点。这是观音桥的侧面和南北两堍,附近民居的门牌上是“吴家庄村车家㘰”,这个“㘰”也有写成“兜”的,在当地许多地名中可以找到这个字。

几个方向看到的观音桥。观音桥有桥联,现场看不清也没找到相关记录。

观音桥上大部分被水泥板覆盖,唯有桥顶还显露着本来面目,两侧桥栏也有石沙发。

武康石的桥心石刻有水纹图案

观音桥上四处观望,近处为浓密的树林,那水泥梁桥即为先登1号公路桥。

先登1号公路桥上看观音桥,随后我们即将到访的是在先登2号公路桥附近的永广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