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水泥桥】浦东高东徐路村的公兴桥

标签:
公兴桥民国水泥桥高东镇珊璜村九家村东西向三跨水泥桥浦东名特古桥 |
分类: 名特古桥 |
高东镇的黄家湾去过几次,有牌坊立柱有浦东运河的最北端,有老宅和两座民国水泥桥。自吴纪慰老师告诉我有公兴桥后,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地方,却一直无缘进入保税区的仓库。前几天与冯老师一起冒高温酷暑再次前往,终于顺利进入仓库如愿看到了想了好久的公兴桥。

浦东新区高东镇徐路村九家村自然村的公兴桥,这是一座东西走向三跨略拱的民国早期水泥桥。

公兴桥两侧都有略微高起的实心桥栏,南侧上部还有水泥桥栏。居中的实心桥栏外侧阴刻有桥名“公兴桥”三个大字,桥名之上还有一行建桥时间的小字,其内容为“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吉立”。这是公兴桥北侧面的桥名。

南侧面虽然很容易可以靠近,但有铁丝网围栏,其中还有一些荒草野树阻挡视线。由于浦东开发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公兴桥被围入到了保税区的仓库中已有多年,这里原先的杨园镇被并入到了高东镇,查询到原来的东民村也早已经撤销,按推测这里应该属于高东镇原徐路村的九家村自然村。

远观并不起眼的公兴桥。在一大片停满汽车的仓库场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弯曲的近百米长的自然河道,看上去有一点怪怪的,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使得一座目前已显稀罕珍贵的民国早期水泥桥与残留河道一起得到了保全。

在仓库中得以残留的公兴桥所跨的河道(西运盐河)

公兴桥并不高也并不大,其桥体虽然三跨却也是一体浇筑而成的,两个水泥浇筑的细细的桥脚显得有一点单薄,主跨略微有一点拱形。

公兴桥两侧的桥栏有所区别,南侧比北侧多了一部分水泥栏杆。

西堍看公兴桥的桥面

东堍看公兴桥的桥面

整座桥与河道残留段一起有铁丝网包围着,无法上桥走一走,但能近距离地来观看到这座公兴桥,已是心满意足了。这是公兴桥的东堍。

关于公兴桥除了桥体上留下的信息外,在一九八八年三月编辑出版的《杨园乡志》还能找到简单的记载:陈有恒(1877~1952),字久余,男,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殁于1952年,终年75岁。原高昌乡二十二保二十五图人。现上游村7队(卢家宅)。陈热心公益,1929年5月,母寿,用筵资2500元,在徐路镇南市西运盐河建钢骨水泥桥一座,曰“寿萱桥”,黄琮题字。又在西运盐河九家村,由赵茂勋、黄锡林、陈有恒捐助1100元,造“公兴桥”一座。竞赛村5队赵家沟上,由陈经办建造水泥桥一座,桥名取三区区长唐上安和陈久余之名,曰“久安桥”。

东南角位置看公兴桥。关于公兴桥所在地,《杨园乡志》记载为东民村,据介绍:东民村原名东风,1981年改今名。东连灯塔村,南接徐路村,西与革新村相交,北和高东乡相邻,南北有西运盐河,北首界浜横贯东西,整个村处于老护塘两侧,原塘基形成一条南北通路。村民委员会设于3队。解放前属高徐乡1保。有生产队5个,自然村宅有九家村、黄家湾南浜、梅家宅(1队)、水洞头(2队)、水洞头南(3队、4队、5队)。耕地面积732亩。共176户,计658人。

公兴桥的南侧面,河道已经被填埋成水泥场子。

公兴桥的南侧面

南侧面,公兴桥所在仓库南侧围墙外是越海路,东为港建路,西即华东路。

公兴桥的西堍

北侧面

水泥从最早的音译“水门汀”到俗称的洋灰,还有“混凝土”和简洁的“砼”,经过百多年的历程从昂贵的泊来品直到如今普通常用的建筑材料。但它刚刚引进我国时无疑是稀罕的新材料,川沙地区凭借着一大片卓有成就的营造商,留下了许多当年最先进的钢骨水泥桥。经过历史的洗礼,其数量留存至今的可能不足十分之一,所以显得尤为珍贵。这些看似简单的水泥桥,不仅显示了浦东地区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开风气之先,显示了广大的营造商所拥有的高超的建筑水平和丰厚的财力,更显示出成功后的营造商们拳拳的爱家乡之情。

黄家湾尚存的一处老建筑

看公兴桥顺道再看一眼兴隆万年桥,想不到跨于老界浜上的民国水泥桥已经被填埋了近一半。据称仓库即将北扩,兴隆万年桥的命运令我们担忧不已。这是东侧面。

西侧面。兴隆万年桥的建造年代比公兴桥还早了九年,而且是跨于当年重要的界浜之上。看到公兴桥安然无恙,不禁设想是否可以借鉴同样方式,保留一段老界浜和这座珍贵的民国水泥桥。

兴隆万年桥的桥面是很少见的集“砖”、“砼”和“石”三种材料于一体的建筑形式,或许可以代表着桥梁建筑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点。

北堍的桥面被渣土淹没

兴隆万年桥上看老界浜

看到即将吞噬兴隆万年桥和老界浜的渣土,禁不住要向各方呼吁,发挥智慧,给浦东的人文地理历史留一点载体吧!

浦东新区高东镇徐路村九家村自然村的公兴桥,这是一座东西走向三跨略拱的民国早期水泥桥。

公兴桥两侧都有略微高起的实心桥栏,南侧上部还有水泥桥栏。居中的实心桥栏外侧阴刻有桥名“公兴桥”三个大字,桥名之上还有一行建桥时间的小字,其内容为“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吉立”。这是公兴桥北侧面的桥名。

南侧面虽然很容易可以靠近,但有铁丝网围栏,其中还有一些荒草野树阻挡视线。由于浦东开发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公兴桥被围入到了保税区的仓库中已有多年,这里原先的杨园镇被并入到了高东镇,查询到原来的东民村也早已经撤销,按推测这里应该属于高东镇原徐路村的九家村自然村。

远观并不起眼的公兴桥。在一大片停满汽车的仓库场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弯曲的近百米长的自然河道,看上去有一点怪怪的,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使得一座目前已显稀罕珍贵的民国早期水泥桥与残留河道一起得到了保全。

在仓库中得以残留的公兴桥所跨的河道(西运盐河)

公兴桥并不高也并不大,其桥体虽然三跨却也是一体浇筑而成的,两个水泥浇筑的细细的桥脚显得有一点单薄,主跨略微有一点拱形。

公兴桥两侧的桥栏有所区别,南侧比北侧多了一部分水泥栏杆。

西堍看公兴桥的桥面

东堍看公兴桥的桥面

整座桥与河道残留段一起有铁丝网包围着,无法上桥走一走,但能近距离地来观看到这座公兴桥,已是心满意足了。这是公兴桥的东堍。

关于公兴桥除了桥体上留下的信息外,在一九八八年三月编辑出版的《杨园乡志》还能找到简单的记载:陈有恒(1877~1952),字久余,男,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殁于1952年,终年75岁。原高昌乡二十二保二十五图人。现上游村7队(卢家宅)。陈热心公益,1929年5月,母寿,用筵资2500元,在徐路镇南市西运盐河建钢骨水泥桥一座,曰“寿萱桥”,黄琮题字。又在西运盐河九家村,由赵茂勋、黄锡林、陈有恒捐助1100元,造“公兴桥”一座。竞赛村5队赵家沟上,由陈经办建造水泥桥一座,桥名取三区区长唐上安和陈久余之名,曰“久安桥”。

东南角位置看公兴桥。关于公兴桥所在地,《杨园乡志》记载为东民村,据介绍:东民村原名东风,1981年改今名。东连灯塔村,南接徐路村,西与革新村相交,北和高东乡相邻,南北有西运盐河,北首界浜横贯东西,整个村处于老护塘两侧,原塘基形成一条南北通路。村民委员会设于3队。解放前属高徐乡1保。有生产队5个,自然村宅有九家村、黄家湾南浜、梅家宅(1队)、水洞头(2队)、水洞头南(3队、4队、5队)。耕地面积732亩。共176户,计658人。

公兴桥的南侧面,河道已经被填埋成水泥场子。

公兴桥的南侧面

南侧面,公兴桥所在仓库南侧围墙外是越海路,东为港建路,西即华东路。

公兴桥的西堍

北侧面

水泥从最早的音译“水门汀”到俗称的洋灰,还有“混凝土”和简洁的“砼”,经过百多年的历程从昂贵的泊来品直到如今普通常用的建筑材料。但它刚刚引进我国时无疑是稀罕的新材料,川沙地区凭借着一大片卓有成就的营造商,留下了许多当年最先进的钢骨水泥桥。经过历史的洗礼,其数量留存至今的可能不足十分之一,所以显得尤为珍贵。这些看似简单的水泥桥,不仅显示了浦东地区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开风气之先,显示了广大的营造商所拥有的高超的建筑水平和丰厚的财力,更显示出成功后的营造商们拳拳的爱家乡之情。

黄家湾尚存的一处老建筑

看公兴桥顺道再看一眼兴隆万年桥,想不到跨于老界浜上的民国水泥桥已经被填埋了近一半。据称仓库即将北扩,兴隆万年桥的命运令我们担忧不已。这是东侧面。

西侧面。兴隆万年桥的建造年代比公兴桥还早了九年,而且是跨于当年重要的界浜之上。看到公兴桥安然无恙,不禁设想是否可以借鉴同样方式,保留一段老界浜和这座珍贵的民国水泥桥。

兴隆万年桥的桥面是很少见的集“砖”、“砼”和“石”三种材料于一体的建筑形式,或许可以代表着桥梁建筑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点。

北堍的桥面被渣土淹没

兴隆万年桥上看老界浜

看到即将吞噬兴隆万年桥和老界浜的渣土,禁不住要向各方呼吁,发挥智慧,给浦东的人文地理历史留一点载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