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水泥桥】寿香桥遗址与老饶家宅

标签:
寿春桥遗址大洪村饶家宅浦东川沙新镇饶湘涛饶应阳访桥故事 |
分类: 名特古桥 |
在大洪村看古桥老宅,网友提到有“饶家水泥桥遗址”,寻找时却碰到了出资建桥者的后人,不仅从老照片上让我领略到了民国老桥的风采,还听说了许多关于饶家宅以及饶家代表人物的故事传说。本来民国水泥拱桥遗址和破旧的老饶家宅准备一笔带过,现在还是专门来一篇。

饶氏家人送给我的寿香桥老照片,可以看到这座明显民国风格的水泥桥。

寻访饶家水泥桥遗址,在大洪路上来回走了几转,心想网友既然告诉我有遗址,一定有遗迹可寻的。结果还是询问了当地人之后才得知路边两个不起眼的水泥柱,就是老桥的遗迹。

大洪村的大洪路为村中东西向主干道,与之平行的便是东公益桥所跨的牛家港,老桥遗址边现有南北向的连心桥。

向牛家港南正在田里浇水的阿姨询问,简直是奇遇,那人竟然就是捐资建该桥的饶湘涛的玄孙女。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她嫁给了本地杨家宅农民,其家就在老桥遗址东侧。这是饶阿姨走在老桥遗址边。

寿香桥遗址,几乎看不到一丝丝桥梁的痕迹,而原本向北就是一条通向唐家老楼房的小河。翻阅《机场镇志》,对该老桥还是有一段记录的:寿春桥架于大洪村五组唐家小横港上,1936年唐炳全出资建造,结构为(砼)水泥栏杆拱桥,1997年大洪村筑白色路面时拆除。其中的出资人和桥名却与我耳闻有很大的差别。

绕阿姨提供的老照片,这是寿香桥的外侧面。她说桥名为“寿香桥”,猜测因为是饶湘涛做寿时捐资建造而命名(香为湘同音),而承建者当然就是唐家老楼房的主人。根据网友提供桥名为“饶家水泥桥”来看,应该是饶家出资唐家出工合作建造的。

但是看了镇志介绍后仔细看照片中的字,却既不是“春”字也不是“香”字,而是一个“昋”字。看来这个桥名来源一定有其他缘故,可惜桥已亡而不可能再会有什么结果。不过根据名人效应,我还是宁可把这座桥称为“寿香桥”的。

绕阿姨的老照片有老桥外侧面,还有内侧。寿香桥虽然由饶家唐家合作建成,但其位置在杨家宅前,所以当地人习惯称为“杨家桥”,以至于本名都被淡忘了。由于老桥宽大高敞,在当地还有一句俗话曰:没得房屋蹲,蹲到杨家桥堍下。

绕阿姨提供的近四十年前的照片,当年的大洪路已经铺上了钢渣。据记载寿香桥建成后,饶湘涛又出资兴建了大洪路,由钦公塘一直通向川沙附近的十一墩街。其路面是石板与青砖相间铺就。

寿香桥遗迹为两根桥栏两端的水泥柱,据说因为老桥造的异常坚固,工人费力拆了好久,还剩这些。据网上的《川沙人文》介绍:饶湘涛(1885-1944),大洪墩(属川沙江镇)人。幼承家学,擅长中医外科。其当时麻醉术尚未引进,以临床经验及刀圭功夫,在病人不知不觉时脓肿已切开,刀技有神誉。家备人力车三辆,扁舟一叶,红马一匹,为出诊之需。饶氏服膺《外科证治全生集》,重视外症辨治,首在确定阴证、阳证,主张内外合治,临床疗效卓著。传有秘制五虎二龙散,屡试不爽。一老媪背痈溃烂,秽臭人不敢近。饶氏闻之急赴诊治,不收分文,还资助购药。贫病施诊,不收诊金者不胜枚举。自幼爱好武术,常在黎明月夜跃马持剑。生平好客,颇有名医蒋雪遗风。抗战胜利前重病中闻知日寇溃败,异常兴奋,示儿曰:"华夏荡尽倭寇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拳拳爱国之心若此。子四明精医。婿秦炳根以儿科为专长,俱有名。

饶氏家人送给我的寿香桥老照片,可以看到这座明显民国风格的水泥桥。

寻访饶家水泥桥遗址,在大洪路上来回走了几转,心想网友既然告诉我有遗址,一定有遗迹可寻的。结果还是询问了当地人之后才得知路边两个不起眼的水泥柱,就是老桥的遗迹。

大洪村的大洪路为村中东西向主干道,与之平行的便是东公益桥所跨的牛家港,老桥遗址边现有南北向的连心桥。

向牛家港南正在田里浇水的阿姨询问,简直是奇遇,那人竟然就是捐资建该桥的饶湘涛的玄孙女。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她嫁给了本地杨家宅农民,其家就在老桥遗址东侧。这是饶阿姨走在老桥遗址边。

寿香桥遗址,几乎看不到一丝丝桥梁的痕迹,而原本向北就是一条通向唐家老楼房的小河。翻阅《机场镇志》,对该老桥还是有一段记录的:寿春桥架于大洪村五组唐家小横港上,1936年唐炳全出资建造,结构为(砼)水泥栏杆拱桥,1997年大洪村筑白色路面时拆除。其中的出资人和桥名却与我耳闻有很大的差别。

绕阿姨提供的老照片,这是寿香桥的外侧面。她说桥名为“寿香桥”,猜测因为是饶湘涛做寿时捐资建造而命名(香为湘同音),而承建者当然就是唐家老楼房的主人。根据网友提供桥名为“饶家水泥桥”来看,应该是饶家出资唐家出工合作建造的。

但是看了镇志介绍后仔细看照片中的字,却既不是“春”字也不是“香”字,而是一个“昋”字。看来这个桥名来源一定有其他缘故,可惜桥已亡而不可能再会有什么结果。不过根据名人效应,我还是宁可把这座桥称为“寿香桥”的。

绕阿姨的老照片有老桥外侧面,还有内侧。寿香桥虽然由饶家唐家合作建成,但其位置在杨家宅前,所以当地人习惯称为“杨家桥”,以至于本名都被淡忘了。由于老桥宽大高敞,在当地还有一句俗话曰:没得房屋蹲,蹲到杨家桥堍下。

绕阿姨提供的近四十年前的照片,当年的大洪路已经铺上了钢渣。据记载寿香桥建成后,饶湘涛又出资兴建了大洪路,由钦公塘一直通向川沙附近的十一墩街。其路面是石板与青砖相间铺就。

寿香桥遗迹为两根桥栏两端的水泥柱,据说因为老桥造的异常坚固,工人费力拆了好久,还剩这些。据网上的《川沙人文》介绍:饶湘涛(1885-1944),大洪墩(属川沙江镇)人。幼承家学,擅长中医外科。其当时麻醉术尚未引进,以临床经验及刀圭功夫,在病人不知不觉时脓肿已切开,刀技有神誉。家备人力车三辆,扁舟一叶,红马一匹,为出诊之需。饶氏服膺《外科证治全生集》,重视外症辨治,首在确定阴证、阳证,主张内外合治,临床疗效卓著。传有秘制五虎二龙散,屡试不爽。一老媪背痈溃烂,秽臭人不敢近。饶氏闻之急赴诊治,不收分文,还资助购药。贫病施诊,不收诊金者不胜枚举。自幼爱好武术,常在黎明月夜跃马持剑。生平好客,颇有名医蒋雪遗风。抗战胜利前重病中闻知日寇溃败,异常兴奋,示儿曰:"华夏荡尽倭寇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拳拳爱国之心若此。子四明精医。婿秦炳根以儿科为专长,俱有名。
饶四明(1905-1962),大洪墩(今属川沙江镇)人。父湘涛,有医名。四明早年就读于南洋医科大学,后又转攻中医。性颖悟,尽得家父真传。悬壶上海四明村。经工部局医师考试,名列前茅。四明业余爱好音乐,尤擅琵琶。民族音乐家焦茅先等曾专程来浦东寻访,合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评饶氏琵琶"有诗意".医庐名"为良居"意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生前著述《医案》百余例,凡数万言,遗失殆尽。其子饶应阳精肝胆科、饶应匡精内科,承其祖业。

另据《机场镇志》介绍:饶湘涛(1885~1944)江镇大洪墩(今机场镇大洪村)人。行医40年,治好疑难杂症、救活病人无数,行医足迹遍及川沙、合庆、祝桥、西南牌楼、七灶、储店等地。其看病从不计较酬金,急病人所急,不管病家路远路近、贫富贵贱,不管风大雨猛、酷暑严寒、白天黑夜,总是有求必应,尽可能及时给病家诊治。饶教育子孙、徒弟的一句口头禅“为人一世总该做些好事”即是其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当然这些介绍中省略了解放后惨遭不公正的冤屈,网友介绍:那个和你聊天的阿姨,她爷爷是琵琶高手,父亲是画家,而且世代医生。但到她这代开始不行了,医术没传下午,后代也平平。绕阿姨听说我喜欢历史古迹,特别提供这两张老照片,还硬是送给我一张寿香桥的老照片,这左一张说是当年的川沙体育场,右一张是当年的川南奉公路。

在绕阿姨家中悬挂着饶应阳的画,据绕阿姨说,当年得知要来抄家,她亲手撕毁了一大箱子的名人字画,连夜烧去,而抄去的家具等整整装了十几船。

饶应阳的字。据绕阿姨说,当年由饶家土中挖出几十个甏,其中都是几十年的陈药,却被认为是武器炸药,拿到广场上当众敲开;许多祖传医药书籍和药方全部被烧光。

我说要看网友提到的老饶家宅,绕阿姨说大部分当年都被分给了贫农,然后拆除重建,剩下的也是后人努力争取来的,却也年久失修几近垮塌了。老饶家宅的门牌。

老饶家宅前的砖路,据网友说老饶家宅是这里最古老的建筑。

老饶家宅

另据《机场镇志》介绍:饶湘涛(1885~1944)江镇大洪墩(今机场镇大洪村)人。行医40年,治好疑难杂症、救活病人无数,行医足迹遍及川沙、合庆、祝桥、西南牌楼、七灶、储店等地。其看病从不计较酬金,急病人所急,不管病家路远路近、贫富贵贱,不管风大雨猛、酷暑严寒、白天黑夜,总是有求必应,尽可能及时给病家诊治。饶教育子孙、徒弟的一句口头禅“为人一世总该做些好事”即是其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当然这些介绍中省略了解放后惨遭不公正的冤屈,网友介绍:那个和你聊天的阿姨,她爷爷是琵琶高手,父亲是画家,而且世代医生。但到她这代开始不行了,医术没传下午,后代也平平。绕阿姨听说我喜欢历史古迹,特别提供这两张老照片,还硬是送给我一张寿香桥的老照片,这左一张说是当年的川沙体育场,右一张是当年的川南奉公路。

在绕阿姨家中悬挂着饶应阳的画,据绕阿姨说,当年得知要来抄家,她亲手撕毁了一大箱子的名人字画,连夜烧去,而抄去的家具等整整装了十几船。

饶应阳的字。据绕阿姨说,当年由饶家土中挖出几十个甏,其中都是几十年的陈药,却被认为是武器炸药,拿到广场上当众敲开;许多祖传医药书籍和药方全部被烧光。

我说要看网友提到的老饶家宅,绕阿姨说大部分当年都被分给了贫农,然后拆除重建,剩下的也是后人努力争取来的,却也年久失修几近垮塌了。老饶家宅的门牌。

老饶家宅前的砖路,据网友说老饶家宅是这里最古老的建筑。

老饶家宅
前一篇:川沙大洪村的唐家老楼房
后一篇:川沙大洪村的饶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