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大洪村的东公益桥
标签:
东公益桥川沙大洪村大洪路牛家港浦东江镇民国老石桥 |
分类: 名特古桥 |
在基本确认了东公益桥的位置后,这一次的骑行就是以它为主要目标的。虽然名录中浦东新区北片的近二十座老石桥都把地址精确到村,但要找到它还不是那么容易的。大洪村属于原来的机场镇,以前的江镇,最早时是下沙盐场的七团地区,如今属于川沙新镇。

保存尚完整的川沙大洪村的东公益桥

东公益桥的桥额

如果熟悉浦东和南汇的历史,就能知道大洪村名字的来源是古时的大洪墩,其位置南有江家路墩北有杨家路墩,西侧是更早时期防倭寇的第十墩。据介绍:大洪村因有大洪墩而得名。1962年,上川铁路在此设站,名为大洪墩站,以后各公交车多在此设站。大洪墩车站附近有经纶毛巾厂、便民超市、各类小商店多家,形成一个小集市场。

如今大洪村中有东西向的大洪路与川南奉公路相接,东公益桥的北堍就在大洪路上。

大洪路上向南看东公益桥

东公益桥双拼的桥面

由南向北看东公益桥

看到东公益桥的桥名,一定会想是不是还有西公益桥?查阅志书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其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这是东公益桥的东侧面。

东公益桥北侧是一大片正在收割的麦田,南侧有正在拆除的民居,绕到前面看,大幅的红字有一点刺眼。但我只关心门牌,这里为大洪村的凌家宅,桥铭上刻写的建桥人正是凌家的先辈。

东公益桥的西侧面。南侧凌家宅正在拆迁中。

桥座、枕石和桥梁上的刻花。桥梁的一端桥铭上刻的是“特捐人 凌梦周 凌海咸 凌秀峯 工程司 费京仁”。“费京仁”是造桥的公司名,而前面三位特捐人都是凌家宅的凌姓人。

桥梁另一端的桥铭为建桥时间“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十日 凌唐善士助建”。可见东公益桥至今有85年的历史了。

南侧桥座和斜坡。查阅志书,建桥人中凌秀峰还是一位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凌秀峰(1879~1946)江镇大洪村人。民国三年(1914年),凌与吴将才、朱少山等人在大洪村凌家宅合资创办“经纶毛巾厂”,以“雄鸡牌”为商标。毛巾质量上乘,价格公道,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经纶毛巾厂鼎盛期在江镇乡范围内有7家分厂,还发展家庭小机户代为加工,生产规模居川沙毛巾业之首。为方便毛巾厂职工及乡民出行,凌秀峰在大洪村建造平板石桥4座。1943年,国内市场萧条,外销中断,政府实施棉纱统管,又因股东倾轧,7家毛巾厂中有六家倒闭。凌秀峰经营受重挫而破产,1946年农历二月初一投河自尽。川沙的毛巾业与南汇的织袜业一样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凌秀峰虽是一个悲剧人物,无疑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北侧桥座。其中提及的建桥四座中果真有同期建造的西公益桥,另外两座分别是桐生桥和凌氏公德桥。志书介绍:西公益桥架于大洪村三组西首的牛家港上,系一堍两块平石桥,原西侧有栏杆,两侧镌着:“中华民国十九年10月10日凌秀峯、凌海咸、凌秋连建造,费京仁工程司”。目前两边桥墩已下沉,桥面完整,东侧一米处于90年代建造一座长11.4米、宽2.4米(砼)水泥平板桥,河流已断航。桐生桥架于大洪村二组西首凌家港上,北侧有民房,桥两侧镌着:“桐生石桥凌秀峯造,中华民国二十一年费京仁工程司”。桥尚好,西侧已养鱼,河流已断航。凌氏公德桥架于大洪村二队东首凌家港上,1930年由凌秀峯、凌海咸、凌梦周等募建,结构系一堍平石桥。1997年大洪村筑白色路面桥拆除。东公益桥、西公益桥、桐生桥、凌氏公德桥位于凌家宅四周,含有四人抬轿(桥),一家幸福之意而名之。

保存尚完整的川沙大洪村的东公益桥

东公益桥的桥额

如果熟悉浦东和南汇的历史,就能知道大洪村名字的来源是古时的大洪墩,其位置南有江家路墩北有杨家路墩,西侧是更早时期防倭寇的第十墩。据介绍:大洪村因有大洪墩而得名。1962年,上川铁路在此设站,名为大洪墩站,以后各公交车多在此设站。大洪墩车站附近有经纶毛巾厂、便民超市、各类小商店多家,形成一个小集市场。

如今大洪村中有东西向的大洪路与川南奉公路相接,东公益桥的北堍就在大洪路上。

大洪路上向南看东公益桥

东公益桥双拼的桥面

由南向北看东公益桥

看到东公益桥的桥名,一定会想是不是还有西公益桥?查阅志书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其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这是东公益桥的东侧面。

东公益桥北侧是一大片正在收割的麦田,南侧有正在拆除的民居,绕到前面看,大幅的红字有一点刺眼。但我只关心门牌,这里为大洪村的凌家宅,桥铭上刻写的建桥人正是凌家的先辈。

东公益桥的西侧面。南侧凌家宅正在拆迁中。

桥座、枕石和桥梁上的刻花。桥梁的一端桥铭上刻的是“特捐人 凌梦周 凌海咸 凌秀峯 工程司 费京仁

桥梁另一端的桥铭为建桥时间“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十日 凌唐善士助建”。可见东公益桥至今有85年的历史了。

南侧桥座和斜坡。查阅志书,建桥人中凌秀峰还是一位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凌秀峰(1879~1946)江镇大洪村人。民国三年(1914年),凌与吴将才、朱少山等人在大洪村凌家宅合资创办“经纶毛巾厂”,以“雄鸡牌”为商标。毛巾质量上乘,价格公道,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经纶毛巾厂鼎盛期在江镇乡范围内有7家分厂,还发展家庭小机户代为加工,生产规模居川沙毛巾业之首。为方便毛巾厂职工及乡民出行,凌秀峰在大洪村建造平板石桥4座。1943年,国内市场萧条,外销中断,政府实施棉纱统管,又因股东倾轧,7家毛巾厂中有六家倒闭。凌秀峰经营受重挫而破产,1946年农历二月初一投河自尽。川沙的毛巾业与南汇的织袜业一样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凌秀峰虽是一个悲剧人物,无疑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北侧桥座。其中提及的建桥四座中果真有同期建造的西公益桥,另外两座分别是桐生桥和凌氏公德桥。志书介绍:西公益桥架于大洪村三组西首的牛家港上,系一堍两块平石桥,原西侧有栏杆,两侧镌着:“中华民国十九年10月10日凌秀峯、凌海咸、凌秋连建造,费京仁工程司”。目前两边桥墩已下沉,桥面完整,东侧一米处于90年代建造一座长11.4米、宽2.4米(砼)水泥平板桥,河流已断航。桐生桥架于大洪村二组西首凌家港上,北侧有民房,桥两侧镌着:“桐生石桥凌秀峯造,中华民国二十一年费京仁工程司”。桥尚好,西侧已养鱼,河流已断航。凌氏公德桥架于大洪村二队东首凌家港上,1930年由凌秀峯、凌海咸、凌梦周等募建,结构系一堍平石桥。1997年大洪村筑白色路面桥拆除。东公益桥、西公益桥、桐生桥、凌氏公德桥位于凌家宅四周,含有四人抬轿(桥),一家幸福之意而名之。
前一篇:川沙六团长桥村的万胜庵
后一篇:川沙大洪村的吴家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