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大治河路(下)

标签:
大治河路骑行见闻大团段大治河桥南汇各地 |
分类: 浦东各地 |
前面刚刚经过新建的南团公路大桥,接着就是历史悠久的浦东运河了。如果想查询一些资料,无论那一个地方都是可以说上半天的。
骑行在大治河路上,看眼前风光,了解一些当地历史。

大治河路与大治河是同时期的,至今也超过35年了,那些参加过开挖工程的都已进入老年阶段,他们回忆起当时热火朝天的盛况,至今还是记忆犹新。而外表壮观的大治河,它的经济效益之巨更是难以估计。

大治河的开挖还为各种桥梁的建设提供了场所,新桥正在逐步替代老桥。大治河是最先只有两种桥梁,一是槽型梁结构桥,二是拱型桥,现在还能看到斜拉索、悬拉索以及混凝土鱼脊连续梁桥等。

大治河路上的浦东运河桥

浦东运河俗呼运盐河、护塘河,它的历史有600年,是浦东境内重要的运河,贯通川南奉三县。在这里与大治河相交,这是大治河南的浦东运河口。

向北看浦东运河,运河的东侧是惠南镇(原黄路镇)的六灶湾村,而西侧是大团镇(原三墩镇)的团新村。过浦东运河桥意味着进入到了大团镇属辖地。

在浦东运河处向西看,又有一座跨大治河的桥梁已经出现。

大治河路穿过桥下

桥上也挂有名牌,此桥为二团桥。桥上的道路名为英墩路,是从惠南镇的英雄村到三墩镇的道路。

远观二团桥。熟悉南汇史的人都知道,沿海地区原来是下沙盐场,盐场有三个分场,每场有三个团共九团,至今每个团还有相应的集镇,唯独二团镇正好在大治河中,所以也就此消失了。《三墩镇志》介绍:二团历史悠久,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下沙盐场下设团、灶,由南向北设1团至9团,二团排列第二,当时即有盐民聚居,时二团辖四灶、五灶、六灶。明清时期,二团小集镇有一定规模。清道光年间,二团设乡行政机构。民国36年(1947年),二团乡辖13保、227甲。历史上二团也曾称镇,据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南汇县志》记载,二团镇是三墩地区唯一的官定集镇名。

想当年整治浦东运河时,顾及大团镇、三墩镇和六灶湾镇的人口居民和建筑密集,特意绕道避开,而大治河在地图上就是一根直线,体现了当时水利建设的决心和魄力。昨天有参加过大治河工程的网友给我留言,称当年开河曾经拆除了一座“二团庙”,查询资料应该是二团城隍庙。据《三墩镇志》介绍:二团城隍庙是三墩地区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寺庙之一。坐落在老护塘港二团石桥西堍,四灶港北岸。始建于明代,约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松江府佥事郑元韶来沿海清丈土地,编“团、甲”时开工建造。原名永福寺,为佛教寺院。明辉、瑞安先后为方丈,僧众甚多。后遭兵燹,毁于大火。清雍正十年(1732年)海溢、寺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后改称二团城隍庙,成为当地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两厢和门埭。清宣统二年(1910年),当地顾姓大户出资大修,圈建围墙,建造山门,搭建戏台,添建侧屋一埭7间,形成门埭7间、正殿7间,两侧有厢房,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规模。庙门上彩绘秦叔宝、尉迟恭的门神像,整修后庙貌辉煌,颇有气派。民国18年(1929年),在东厢房开办二团小学。解放初,团新乡乡政府设在庙内。1979年开挖大治河,庙房全部拆除,旧址已在河底。二团镇东北0.5公里有一深宅大院,有房屋200多间,是顾姓大地主的庄园。二团镇北老护塘官道西侧,曾有一石牌坊,具名“顾佐烈世”,以表彰二团顾氏的“烈妇”。

在二团桥附近有废弃的房子,门牌显示是“三墩镇大治河510”。

继续西行,有南汇自来水公司惠南水厂。事实上,大治河开挖后就成为了南汇地区最优质的水源,我们周浦镇的水源也是大治河水,取水口在航头镇。

目前一座更大规模的水厂正在大治河边建设

大治河路和大治河大团段

大治河路二号桥,旁边有胡家宅路。

二号桥下河道属大团镇邵村村与团新村的界河,河西是原三墩镇的徐桥村。《三墩镇志》介绍:徐桥村地处三墩镇西北角,西连宣桥镇李桥村和惠南镇徐庙村,东邻严楼村和二团村,南临大治河,北隔五灶港与惠南镇城南村相望。

先前为探访老石桥而曾经来过,石桥乃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万安桥。在二号桥上向北就能看到万安桥。

万安桥两岸的驳岸已经由自然式改建为水泥岸,上一次来,看到大治河里每当有大船经过,随之而来的水浪一波接一波,河坡被冲刷掏空,古桥也是危在旦夕,新修后的水泥岸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万安桥似乎也能稳定。

居住在万安桥西堍的老伯蛮健谈,于是在一起闲聊了好一阵。他告诉我这里的大治河上即将再建一座大桥,为的是大川公路向南延伸至大团镇。另外他说三墩镇被并入大团镇,其实大治河北侧地区应该可以划到惠南镇的,办什么事去惠南镇都比去大团镇要方便得多。

徐桥村段的大治河

徐家桥上的路名为徐邵路,是因为处于徐桥村与邵村之间而得名,现徐桥村已经并入邵村村。

远观徐家桥

离开徐家桥继续向西骑行,远远望去大治河上出现了一座新型的桥梁,那是宣桥了。

而脚下是一座大治河路一号桥,过该桥,是进入到宣桥镇属地了。

大治河路一号桥

一号桥上向北看,是新建的园区,近处还有内部小桥,不仅可以让行人通行,还阻隔了大治河的波浪。

一号桥西的大治河路,马上就是园中路了,李家桥寻访古桥时曾经到过这里,一座在名录中的古桥如今被围在这家公司里,状况不明。

由沪南公路过来的园中路。徐家桥那位老人告诉我大治河路继续向西已经没有路,必须从园中路才能回周浦。

但是我从地图上看向西还是有路的,路名改为了沿河路,似乎可以通达新场镇。于是继续向西,这是园中路西沿大治河的路。

西侧是工棚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向西。

继续向西,眼前路段的大治河岸已被冲塌陷,河水就在脚下,前方的路却被堵住了。

河边打了一排木桩,看样子得重做驳岸。

到工棚的后面,继续向西是一片树林,完全没有路,但我还是向西,穿林而过。

大治河路与大治河是同时期的,至今也超过35年了,那些参加过开挖工程的都已进入老年阶段,他们回忆起当时热火朝天的盛况,至今还是记忆犹新。而外表壮观的大治河,它的经济效益之巨更是难以估计。

大治河的开挖还为各种桥梁的建设提供了场所,新桥正在逐步替代老桥。大治河是最先只有两种桥梁,一是槽型梁结构桥,二是拱型桥,现在还能看到斜拉索、悬拉索以及混凝土鱼脊连续梁桥等。

大治河路上的浦东运河桥

浦东运河俗呼运盐河、护塘河,它的历史有600年,是浦东境内重要的运河,贯通川南奉三县。在这里与大治河相交,这是大治河南的浦东运河口。

向北看浦东运河,运河的东侧是惠南镇(原黄路镇)的六灶湾村,而西侧是大团镇(原三墩镇)的团新村。过浦东运河桥意味着进入到了大团镇属辖地。

在浦东运河处向西看,又有一座跨大治河的桥梁已经出现。

大治河路穿过桥下

桥上也挂有名牌,此桥为二团桥。桥上的道路名为英墩路,是从惠南镇的英雄村到三墩镇的道路。

远观二团桥。熟悉南汇史的人都知道,沿海地区原来是下沙盐场,盐场有三个分场,每场有三个团共九团,至今每个团还有相应的集镇,唯独二团镇正好在大治河中,所以也就此消失了。《三墩镇志》介绍:二团历史悠久,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下沙盐场下设团、灶,由南向北设1团至9团,二团排列第二,当时即有盐民聚居,时二团辖四灶、五灶、六灶。明清时期,二团小集镇有一定规模。清道光年间,二团设乡行政机构。民国36年(1947年),二团乡辖13保、227甲。历史上二团也曾称镇,据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南汇县志》记载,二团镇是三墩地区唯一的官定集镇名。

想当年整治浦东运河时,顾及大团镇、三墩镇和六灶湾镇的人口居民和建筑密集,特意绕道避开,而大治河在地图上就是一根直线,体现了当时水利建设的决心和魄力。昨天有参加过大治河工程的网友给我留言,称当年开河曾经拆除了一座“二团庙”,查询资料应该是二团城隍庙。据《三墩镇志》介绍:二团城隍庙是三墩地区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寺庙之一。坐落在老护塘港二团石桥西堍,四灶港北岸。始建于明代,约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松江府佥事郑元韶来沿海清丈土地,编“团、甲”时开工建造。原名永福寺,为佛教寺院。明辉、瑞安先后为方丈,僧众甚多。后遭兵燹,毁于大火。清雍正十年(1732年)海溢、寺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后改称二团城隍庙,成为当地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两厢和门埭。清宣统二年(1910年),当地顾姓大户出资大修,圈建围墙,建造山门,搭建戏台,添建侧屋一埭7间,形成门埭7间、正殿7间,两侧有厢房,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规模。庙门上彩绘秦叔宝、尉迟恭的门神像,整修后庙貌辉煌,颇有气派。民国18年(1929年),在东厢房开办二团小学。解放初,团新乡乡政府设在庙内。1979年开挖大治河,庙房全部拆除,旧址已在河底。二团镇东北0.5公里有一深宅大院,有房屋200多间,是顾姓大地主的庄园。二团镇北老护塘官道西侧,曾有一石牌坊,具名“顾佐烈世”,以表彰二团顾氏的“烈妇”。

在二团桥附近有废弃的房子,门牌显示是“三墩镇大治河510”。

继续西行,有南汇自来水公司惠南水厂。事实上,大治河开挖后就成为了南汇地区最优质的水源,我们周浦镇的水源也是大治河水,取水口在航头镇。

目前一座更大规模的水厂正在大治河边建设

大治河路和大治河大团段

大治河路二号桥,旁边有胡家宅路。

二号桥下河道属大团镇邵村村与团新村的界河,河西是原三墩镇的徐桥村。《三墩镇志》介绍:徐桥村地处三墩镇西北角,西连宣桥镇李桥村和惠南镇徐庙村,东邻严楼村和二团村,南临大治河,北隔五灶港与惠南镇城南村相望。

先前为探访老石桥而曾经来过,石桥乃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万安桥。在二号桥上向北就能看到万安桥。

万安桥两岸的驳岸已经由自然式改建为水泥岸,上一次来,看到大治河里每当有大船经过,随之而来的水浪一波接一波,河坡被冲刷掏空,古桥也是危在旦夕,新修后的水泥岸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万安桥似乎也能稳定。

居住在万安桥西堍的老伯蛮健谈,于是在一起闲聊了好一阵。他告诉我这里的大治河上即将再建一座大桥,为的是大川公路向南延伸至大团镇。另外他说三墩镇被并入大团镇,其实大治河北侧地区应该可以划到惠南镇的,办什么事去惠南镇都比去大团镇要方便得多。

徐桥村段的大治河

徐家桥上的路名为徐邵路,是因为处于徐桥村与邵村之间而得名,现徐桥村已经并入邵村村。

远观徐家桥

离开徐家桥继续向西骑行,远远望去大治河上出现了一座新型的桥梁,那是宣桥了。

而脚下是一座大治河路一号桥,过该桥,是进入到宣桥镇属地了。

大治河路一号桥

一号桥上向北看,是新建的园区,近处还有内部小桥,不仅可以让行人通行,还阻隔了大治河的波浪。

一号桥西的大治河路,马上就是园中路了,李家桥寻访古桥时曾经到过这里,一座在名录中的古桥如今被围在这家公司里,状况不明。

由沪南公路过来的园中路。徐家桥那位老人告诉我大治河路继续向西已经没有路,必须从园中路才能回周浦。

但是我从地图上看向西还是有路的,路名改为了沿河路,似乎可以通达新场镇。于是继续向西,这是园中路西沿大治河的路。

西侧是工棚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向西。

继续向西,眼前路段的大治河岸已被冲塌陷,河水就在脚下,前方的路却被堵住了。

河边打了一排木桩,看样子得重做驳岸。

到工棚的后面,继续向西是一片树林,完全没有路,但我还是向西,穿林而过。
前一篇:骑行大治河路(中)
后一篇:骑行见闻(20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