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天主堂

标签:
南桥天主堂奉贤区南桥镇新建中路卜罗德祠骑游南桥 |
分类: 寺庙特产 |
去南桥看古腊梅,先到了二严寺,游览新寺院观瞻老古树,接着便向古腊梅所在的新建中路骑去。一路上不断东张西望,满心指望在没有到过的地方能看到一些感兴趣的景点。不一会,路边就出现了亮点,这是一座隐藏在街后的南桥天主堂,还是奉贤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呢。
南桥天主堂的正立面显示着一股不同凡响的气势
骑行在新建中路上看到的南桥天主堂外,如果没有“天主堂”三字,很可能就错过了。
南桥天主堂不仅仅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的教堂,其蕴藏的丰富的历史片段简直就可以写成一本书。
天主堂建筑上方高高的十字架。网上介绍:南桥天主堂位于奉贤区南桥镇。南桥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1922年,浦南总铎区成立时,南桥天主堂为总铎区座堂。负责管理奉贤、金山、松江等教务,自此至1966年,总铎由顾遂初、张怀良、张伊耕、张伯安等先后担任。南桥天主堂为总本堂,管辖胡村、高桥、亭林三处本堂。1982年重建。1983年恢复开放。1995年8月,经批准登记。2000年5月11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大门前一个花岗石石场,如今前面不远就是一栋居民楼,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把这样一个优秀建筑的外貌给挡住了。
门框也是花岗石材质,两侧有宗教楹联一副。
教堂主立面东侧有文保碑
南桥天主堂的另一个名称为“卜罗德祠”,网上介绍:卜罗德祠系清廷为纪念镇压太平军在此毙命的法国海军少将卜罗德而建造的。1862年5月17日,英法联军溯黄浦江而上,直抵南桥镇,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卜罗德在布阵时,被太平军击毙。数星期后,清廷敕令两江总督,为其建立祠庙,但因不符合天主教教义,因此改为建造教堂。
南桥天主堂的背面
作为达到一定级别的天主堂,又经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南桥天主堂不仅仅就卜罗德祠一座正堂,周围还有其他附属建筑。
主堂西侧果然还有大门,而且还是敞开着的,原来今日正好是他们的活动日,此时刚刚结束。于是得以进入大院游览一圈。
教堂内部只是匆匆一瞥,这是圣堂前面。
圣堂后面。人们说南桥天主堂为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风格,这里可以看到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架结构。
教堂前半部分,所谓的西式风格大概就体现在前面的主立面上了。
后半部分,巨大的观音兜山墙。
大院内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南桥堂史记”,从中可以了解许多历史。
天主堂人物雕塑
教堂内常见的亭子,不过其中人物却各不相同。
也是常见有的天主教建筑
在卜罗德祠后面还有几栋高楼建筑,原来一些教堂的附属建筑全都改变了用途,有些还是教堂被占用期间改成文化馆、幼儿园的遗留建筑。
主堂西北,有建筑显得比较老一些,一看竟然还有文保碑。
这一栋红色两层楼还不简单呢,网上介绍:1922年浦南成立总铎区,由南汇人顾遂初为总铎。即于此时起,外籍教士不来常驻,唯主教每五年来巡视一次。当时主教惠济良是法国人。1924年因学生多,校舍不够,便建造楼房五上五下,其经费由学费及教友徐季贤、王明山等资助。1928年造司铎住院,经费由法国人姚宗李主教及荷兰人平方济司铎、南汇人顾守耕资助。
门口还是2011年7月22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原来1937年“8.13”淞沪抗战爆发后,抗日第八集团军设司令部于此,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张发奎,副总司令黄琪翔。当时还邀请了郭沫若、夏衍、田汉、林默涵等30余人来南桥参加奉贤县军民抗日联欢大会。可惜不让进入内部看看。
红色建筑西侧是一栋清水青砖墙的楼房,网上资料:1928年,张怀良(上海人)继承总铎,因若瑟书院学生增加,于1933年造新校舍两座,计24间,其经费由历年租米,及总铎区各堂司铎,及上海陆伯鸿等捐助,但大部分经费仍为法籍主教惠济良资助。1934年,新校舍落成,由惠济良主教主礼,由马相伯改名为“耀蝉”(即若瑟之译音),取荀子“明火振树”之意,另开设初、高中。其中所指不知是不是这一栋建筑。
1966年文革期间,停止一切宗教活动,教堂、神父楼分别被县政府工业局、文化馆、幼儿园占用。两栋老建筑后的三层楼房,是明显的学校教学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