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潮港
标签:
芦潮港芦潮港渔港芦潮港水闸世纪塘南汇各地 |
分类: 浦东各地 |
芦潮港是上海东南最大的出海闸,是集渔业、海运业和旅游业一体的综合性渔港。到芦潮港客运码头看大海,是我此次骑行的目的之一。

客运码头栈桥上看芦潮港出海口

芦潮港西岸看芦潮港出海口

芦潮港渔港位置是老芦公路的最南端,在芦潮港水闸南的两岸分别是杭湾路和渔港路,其中渔港路南已经属于世纪塘了。

由果园镇沿老芦公路向南,路边建筑渐渐地稠密,传统意义上的芦潮港就到了。记得读中学时,看公共汽车车站从果园至芦潮港才一站路,于是就沿着老芦公路走过去的,这么长的一站路,至今记忆犹新,回来时就花5分钱乘车回果园的。

芦潮港港口居委会

芦潮港新建的龙吟小区

每一次修筑海塘都会有一条随塘河相伴,这是老芦公路芦潮港的随塘河桥。

明显的昔日海塘痕迹

芦潮港集贸市场

才到跟前,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海鲜味。

芦潮港西岸的杭湾路

雷达还是瞭望塔

主要为渔船服务的农机经营部

还是南汇县老港乡老单位的老门牌

老芦公路边利用半艘渔船做成的雕塑作品,联想到红色泥城主题馆中表现“南渡”的后半艘渔船,不知它们原来是不是一条船。

沿路围墙上有图画

芦潮港水闸外水位特别低

芦潮港水闸外。百度资料:解放前,渔民下海捕鱼主要从“搁头港”出进。因“搁头港”出滩较远,淤泥多,道路泥泞难走,于是有的渔民从“搁头港”东侧密集的芦苇中向东南出海,渐渐地从芦苇中踩出一条小路。以后,走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日积月累,路越踩越宽,也越踩越低,经过几次潮汛,低陷的路面冲出一条有5米宽的深漕。大约在民国24-27年(1935-1938年)间,渔民给这条深漕随意起了一个名字叫“路潮港”。以后,地方政府和当地人也沿用这个地名。
1960年,南汇县人民政府在“路潮港”口建三门节制水闸,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宋日昌为水闸题名时,用谐音改成芦潮港,后一直沿用至今。

芦潮港水闸有工作桥,但如今成了联系两岸的主要通道,老水闸不堪重负,不得已在两边添加了超大的隔离墩。由东向西看。

由西向东看

周围有多处横幅标语,芦潮港水闸即将外移重建。

水闸正面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宋日昌为水闸的题名

芦潮港水闸

芦潮港水闸

芦潮港水闸内侧

芦潮港水闸外侧

老芦公路一直向南有世纪塘碑

世纪塘芦潮港一侧都是渔民的堆场

世纪塘芦潮港口向南延伸的撑塘,眼见西侧的客运码头向南伸向大海更远,于是没有下去。

向东的世纪塘,可以通向东海大桥和南汇嘴观海公园。

在这里看到不少人走来,禁不住询问他们是到哪里去?原来都是与我一样来看看大海的。

芦潮港东岸的东海滩

经过芦潮港水闸绕到了芦潮港西岸,这里或许就是新水闸的位置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