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不在乎几层

标签:
盗梦空间影评 |
分类: 杂说 |
http://s10/bmiddle/65ff65b7t92b30b48b759&690
一个多月来屡次听到对盗梦空间的赞扬,说idea很牛。终于在百年讲堂售票口遭遇多次“售完”的打击后,买到了10月11日估计也是在北大放映的最后一场的票。
看完,怎么说呢,还不错,吧。
但,好像还不够。
如果说是现实与虚构的模糊产生的效果,那我觉得远不如“黑客系列”给人的颠覆感大。影片最后,男主人公已经如此明显地回到了现实,所有的角色都能确定,而他旋转那个陀螺,显然只是由于个人长期的精神压抑。事实上,这片子的逻辑无比清晰,导演自己一点也不“虚幻”,所以它很难让人真的产生自我怀疑。
如果说是盗梦的想法吸引人,我也觉得其实还不如我看过的几部科幻小说。比如说《猎梦人》。最初看到《盗梦空间》的海报的时候,我还以为就是翻拍《猎梦人》。同样是法国作家,同样的抑郁沉闷,但《猎梦人》更“给力”。当最后看到梦主在自己的梦中生活,而他在上界的身体已经死亡时,确实一时被撼住。寄生在自己尸体上的梦主营造了一个梦的城市,他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一方面清晰无比的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以腐尸为肥料的幻境,另一方面又因为不知道梦幻与现实时间的换算而侥幸地继续“活”下去。截然而止,一个真正让人惆怅的法兰西结尾。另一个与“盗梦”有关的小说,我忘了名字,是个短篇,讲主人公能从别人的梦里偷得“梦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却是一种高贵的装饰品。越强大的盗梦者盗得的梦晶也越大越值钱。故事很简单,却把盗梦视为一种艺术创作,主人公则像一切爱上了自己艺术品的艺术家那样,没有好下场,却让人难忘。此外还有一大批日本科幻奇幻都与“盗梦”的主题相关,有几篇像聊斋志异的日本版,如《狐狸的魔法》,狐女与主人的故事,狐女让主人生活在梦里,人间才几日,梦中已数年,老得掉牙的故事,但写得委实哀婉动人。我不喜欢日本的科幻,除了这类有宫崎骏风格的、人与动物共为主角的故事。比如《栖梦街》balabalabala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简单得要命,谈不上idea,就是写得美丽,很“纯爱”。当然,这类幻想小说中的“民间传说”,最多只是佐餐的小菜,不是盛宴。
如果说是探讨男主人公的潜意识,那我还是更喜欢《美丽心灵》一些,因为那里看得到一种“和解”和原谅,比如最后纳什与潜意识中的小女孩“和平共处”的画面让人觉得温暖和感动。而盗梦空间的男主,最后只是说不能陪在梅尔身边,就抽身去寻找受伤的saito了。
至于这部电影最好看的地方,我认为是表现出了时间流动的不一致。电影毕竟不是小说,错乱的时间在诸多科幻小说里只能是清水白菜,但是四种时间观的电影蒙太奇,还是好看。梦中梦的设定,似乎更像是为了表现时间不同流逝的效果才存在的,而非相反。但是导演成功地让观众掉进了“数层数”的陷阱之中——说不定就是一种极其高明地对受众心态的解读——越想“解密”的观众越容易上钩。当然,盗梦空间确实是一个形式上复杂的故事,所以诺兰才力求处理得清晰,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片:现实、雨中城市、旅馆房间、雪地和潜意识。每一层的交代就像小学语文中的段落,还不断地回放,生怕你忘了“段落大意”。至于怎么那么多人看出了第五层,我觉得是导演在结尾处弄了个噱头:科布与老年saitod的相会,看上去像过了好几十年,以至于让人觉得像另外一个梦。可如果注意到这个相会场景其实就是影片的开头场景,那也完全可以解释为这是科布在他潜意识中的寻找:第三层梦境已经需要十年,而潜意识中的时间流逝尚未为人所知。但我还是认为盗梦空间只是一个形式上复杂而精神上简单的故事,导演似乎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安排形式了,所以对“故事”的精神实质处理得敷衍潦草:至少,仅仅因为商业竞争就能毫无伦理负担地去给费什植入放弃公司的想法吗?理由仅仅是saitod说的一句打破垄断就是拯救世界(那以后不就是他自己垄断了?),或是科布说的我要回家?总之,这些精神情结在影片中都毫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层一层的梦境的构建,以及带着大家一层一层地数梦——真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胜利。
好吧。也许,写上这么一篇,只是因为莱昂纳多。
因为这个我高中时代最火的的Jack,不可挽回地变成了Uncle。谁知道呢?
http://s2/middle/65ff65b7t7511e71a0d91&690
http://s2/middle/65ff65b7t92b3077c8201&690
一个多月来屡次听到对盗梦空间的赞扬,说idea很牛。终于在百年讲堂售票口遭遇多次“售完”的打击后,买到了10月11日估计也是在北大放映的最后一场的票。
看完,怎么说呢,还不错,吧。
但,好像还不够。
如果说是现实与虚构的模糊产生的效果,那我觉得远不如“黑客系列”给人的颠覆感大。影片最后,男主人公已经如此明显地回到了现实,所有的角色都能确定,而他旋转那个陀螺,显然只是由于个人长期的精神压抑。事实上,这片子的逻辑无比清晰,导演自己一点也不“虚幻”,所以它很难让人真的产生自我怀疑。
如果说是盗梦的想法吸引人,我也觉得其实还不如我看过的几部科幻小说。比如说《猎梦人》。最初看到《盗梦空间》的海报的时候,我还以为就是翻拍《猎梦人》。同样是法国作家,同样的抑郁沉闷,但《猎梦人》更“给力”。当最后看到梦主在自己的梦中生活,而他在上界的身体已经死亡时,确实一时被撼住。寄生在自己尸体上的梦主营造了一个梦的城市,他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一方面清晰无比的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以腐尸为肥料的幻境,另一方面又因为不知道梦幻与现实时间的换算而侥幸地继续“活”下去。截然而止,一个真正让人惆怅的法兰西结尾。另一个与“盗梦”有关的小说,我忘了名字,是个短篇,讲主人公能从别人的梦里偷得“梦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却是一种高贵的装饰品。越强大的盗梦者盗得的梦晶也越大越值钱。故事很简单,却把盗梦视为一种艺术创作,主人公则像一切爱上了自己艺术品的艺术家那样,没有好下场,却让人难忘。此外还有一大批日本科幻奇幻都与“盗梦”的主题相关,有几篇像聊斋志异的日本版,如《狐狸的魔法》,狐女与主人的故事,狐女让主人生活在梦里,人间才几日,梦中已数年,老得掉牙的故事,但写得委实哀婉动人。我不喜欢日本的科幻,除了这类有宫崎骏风格的、人与动物共为主角的故事。比如《栖梦街》balabalabala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简单得要命,谈不上idea,就是写得美丽,很“纯爱”。当然,这类幻想小说中的“民间传说”,最多只是佐餐的小菜,不是盛宴。
如果说是探讨男主人公的潜意识,那我还是更喜欢《美丽心灵》一些,因为那里看得到一种“和解”和原谅,比如最后纳什与潜意识中的小女孩“和平共处”的画面让人觉得温暖和感动。而盗梦空间的男主,最后只是说不能陪在梅尔身边,就抽身去寻找受伤的saito了。
至于这部电影最好看的地方,我认为是表现出了时间流动的不一致。电影毕竟不是小说,错乱的时间在诸多科幻小说里只能是清水白菜,但是四种时间观的电影蒙太奇,还是好看。梦中梦的设定,似乎更像是为了表现时间不同流逝的效果才存在的,而非相反。但是导演成功地让观众掉进了“数层数”的陷阱之中——说不定就是一种极其高明地对受众心态的解读——越想“解密”的观众越容易上钩。当然,盗梦空间确实是一个形式上复杂的故事,所以诺兰才力求处理得清晰,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片:现实、雨中城市、旅馆房间、雪地和潜意识。每一层的交代就像小学语文中的段落,还不断地回放,生怕你忘了“段落大意”。至于怎么那么多人看出了第五层,我觉得是导演在结尾处弄了个噱头:科布与老年saitod的相会,看上去像过了好几十年,以至于让人觉得像另外一个梦。可如果注意到这个相会场景其实就是影片的开头场景,那也完全可以解释为这是科布在他潜意识中的寻找:第三层梦境已经需要十年,而潜意识中的时间流逝尚未为人所知。但我还是认为盗梦空间只是一个形式上复杂而精神上简单的故事,导演似乎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安排形式了,所以对“故事”的精神实质处理得敷衍潦草:至少,仅仅因为商业竞争就能毫无伦理负担地去给费什植入放弃公司的想法吗?理由仅仅是saitod说的一句打破垄断就是拯救世界(那以后不就是他自己垄断了?),或是科布说的我要回家?总之,这些精神情结在影片中都毫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层一层的梦境的构建,以及带着大家一层一层地数梦——真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胜利。
好吧。也许,写上这么一篇,只是因为莱昂纳多。
因为这个我高中时代最火的的Jack,不可挽回地变成了Uncle。谁知道呢?
http://s2/middle/65ff65b7t7511e71a0d91&690
http://s2/middle/65ff65b7t92b3077c8201&690
前一篇:我的博客今天0岁199天啦!
后一篇:校园的叶儿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