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师大·新闻心理·感想

(2010-09-29 22:20:24)
标签:

华师大

新闻心理

感想

杂谈

分类: 读记

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古朴典雅,而且非常明智地把小桥流水,杉林雅舍都置于校园主干道的两边,在上海温润的秋意氤氲下,格外地有点隐绰如画的味道。在这个环境下小住两日,到真是件美事。全国新闻心理研讨会在此间召开,虽然热爱这一帮新朋旧友且有感于华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招待的盛情周到,可坦白说学术共同体的感觉我尚未找到。当然,正如每一次认真的学术讨论都有其价值,这一次也不例外。几点感想,记录下来供自己备忘。

 

一是一位社长的忧虑,让人感触。解放日报集团社长尹明华做了主题发言,他提出了五个为之忧心的方面:一是新闻不再稀缺;二是内容不再为王;三是产业不再垄断;四是读者不再忠诚;五是地位不再显赫。他将这个五个忧心抛给在座的新闻传播研究者,并又一次尖锐地提出来在网络时代报业何去何从的问题。作为一个表现优秀的报业集团,它的掌门人在战略发展上有更多的忧患意识显然比盲目乐观要靠谱得多。尹社长的思考,直指报业在与网络竞争中的劣势,能否转换,能否化解,以及怎样转换,怎样化解,目前的研究尚难以回答。这也是让我觉得遗憾和汗颜的地方。明明业界对实践中的问题已经焦虑得辗转反侧,但理论界除了一些公认的面上的话外,似乎仍没有或不够深入腠理的研究——无论对策层面还是理论层面的。我去年和研究生所做的一些深访也涉及这类问题,不过研究发现,与报业掌门人的焦虑不同,普通的新闻从业者的心态倒尚显平静。这让我想起不知谁说的,当伦敦的汽车取代马车的时候,唯一焦虑的只是三百个马车主。当然,报业老总也不是马车主。我仍然相信,在这个时代,新闻从业者依然是最敏感和最有行动力的一群人,他们有能力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主动选择。

 

二是心理学者对媒体的关注,让我有点吃惊。没想到中国的心理学者对媒体问题已经如此重视,而且他们甚至开始了大规模地调查研究。当然,这也印证了我的一个判断——世界已经越来越表征化,网络也好,更广泛的媒介也好,已经成为我们认知和建构社会的主要方式,并且因此也势必由专门的学科领地变为社会人文学科共同的关注空间。当然反过来新闻传播学者也在借用心理学的方法,比如仪器实验法等。我的母校青年政治学院已经建了一个媒介心理研究的实验室。只是目前的这种跨学科研究还停留在彼此初窥门径的阶段。比如,心理学者对媒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新闻传播的研究中简直是老生常谈,而据说新闻学者运用心理学仪器进行的测量在心理学者看来也不过是最初级的研究。但不管怎么说,这总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比如,这次研讨会上有两位新闻传播研究者都在借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准社会交往”概念进行分析。

 

三是要有一点大判断。上海交大的张国良院长在主题发言中漫谈传播学研究前沿,我很认同他对本土情怀的倡导。过去我们都提倡要写小的选题,要有具体的、专门的切口,做扎扎实实的研究。但反过来,小的选题也需要以小见大,也需要有一种大的判断,没有大,小也做不好。

 

最后,新闻传播研究的水准还相当不高。过去只是有所感受,而这次听到的一组数据量化了这种感受:30年间发表的传播学论文22万篇,被引一次的2.3万篇,被引11次以上的121篇,其中60%还是总结性的文章,17%是介绍性的文章,原创性的只有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