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到合肥的一点念想

(2010-03-15 00:00:00)
标签:

合肥

分类: 足迹

捧着陈丹青的《退步集》读了一路,终于回家了。飞机停在骆岗机场的时候,依稀还能记得初中时来此春游的激动。一大片空场子,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玩,但当时就是笑啊,闹啊,充满了对飞机的无限向往。起起落落之间,人生已流转如许华年。

好几年未归,还真有些近乡情怯。一片片工业园、政务区、新公寓,都不是我记忆中的家乡。其实,把合肥称作家乡,到底有些心虚。父母就是漂移的一代,插队落户,当兵求学,辗转把家搬到合肥,我已上小学三年级了。漂移的人生是无根的,总在看风景,虽然享受着眼花缭乱,却也缺少一些落地的踏实。有一丝丝遗憾。就如我不能地道地说任何一地的方言。然而,在所有待过的地方,如果有一处最能当得起家乡的名号,我想还是合肥。因为在这里厮磨过的十年,恰是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

搬家了,我喜欢。漂亮的小区,山水亭台,绿影丛丛。比原来的家远。一出门都在修路,幸好还有三路车可坐。三路车就是我在合肥的通行符,十年的上学放学,我都坐这趟车。车换成空调的了,路线也变了,不变的是拥挤。好在十年挤车的功夫还在,也不必扶,安心在人群中做一张相片。乘着刹车的当儿,顺势往里再拱进两寸。合肥人热热闹闹的生活情味在挤车中也常流露。前门上,后门下,谁管你。后面的人挤得骂娘了,前面的人空空地站着不动。司机急了,跳起来说:都动一动啊,往里头走走,都挤一堆,马上荷包皮夹子被摸掉了,表怪我没提醒你们,人们就笑着动动,你讲得真嘚。谁踩谁了,谁搡着谁了,大声抱怨我滴个妈哎,也不真的生气。过年了,都是从超市里拎出来的大包小包。在车厢里挤得东倒西歪,热热乎乎,这车子,这日子。

我的终点站就是三孝口,只能是那儿。从三孝口到大西门,抬抬腿就走到的一段路,我在此流连十年。差不多就是我在合肥,不,在家乡生活的全部。待过的三个学校,近得几乎要挨着。每次回来都要去看看,哪怕是隔着门张望一眼才安心,才像是回来过。四十六中已经搬走了,校园现在是青少年活动中心,门楼上依稀还有拆走牌子后留下的四十六中的印记。下次再来,可能连这印记都看不到了吧。旁边的七桂塘市场,一如从前的乱哄哄。以前老去吃面的那家味全居然还在,重新装修了。又去吃了一碗凉面,说真的,不好吃了。不过话说回来,谁去老地方吃饭是吃味道呢。女人街路口的几个书报摊没撤,还在卖漫画。看来已经成为一个招牌,生意不错。以前一到日子就巴望着《画王》快出来,或者攒点钱买一本两本的圣斗士、七龙珠、尼罗河的女儿,拿到学校里和人换着看。扫一眼现在的漫画摊,大半已经不知道了。不过龙珠、乱马什么的还在,长命百岁地继续让现在的小孩掏腰包。

从初中到高中,像一下子长大了,一个吃喝玩学的小孩开始意识到有一些可以称为自我的东西。所以,一中,我的母校,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母校。校园还在,那个A字型的门楼还在,只是门牌换成了合肥六中分校。真有点惊讶。一中和六中都是合肥的好学校,可当年我们都曾以为六中拼的是从七点到七点的刻苦,而一中,我们的一中重视的是全面、素质和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恰是我们的骄傲。也许这骄傲全是想象出来的,也许当年的六中也流传着和我们一样的骄傲。可是想起高中时每年长达一个月的文化节,想起学生们自己像模像样地竞选学生会主席,想起高一时每天下午早早就可以到操场上去打球,打到天黑才回家,想起数学老师的名言要成人自成人(我班同学续了一句逼成人不是人),我还是骄傲。混进现在是人家六中的校园,还是那些我熟悉的角落。桃李园的石碑没了,美人桃砍了,可园子还在,回廊还在,科学馆院里的假山还在,浑浑浊浊的那一滩绿水还在,一哥们一脚把鞋踢进去,害我们笑得半死。曾经喜欢下了课就和同桌在桃李园里漫步,说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楼上一群人看着。啧啧赞的年少轻狂,喷喷香的幸福时光。

穿过光明巷,来到永红路小学,小得让人不敢相信,因为我曾以为它是那么大,楼是那么高。这是我唯一还在旧址的学校。老教学楼还在,楼下的梧桐早已砍去,公共厕所的位置盖了新的教学楼。其实很不新了,因为我上六年级时就曾为造这栋楼付过建设费。现在门口挂了英语之角报名处牌子的地方,其实原来是我一个同学的家。为了修小学的校门,把他家迁走了,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从他家打穿了的堂屋里跳进跳出,因为那里就是临时的校门。永红路路口的天都大厦,今天看来平淡无奇,当年可是不得了的高楼。动工的时候挖到了防空洞,于是小学校园里经常流传着某某胆大不怕死的小孩跑到防空洞去玩,结果摸到死人骨之类的谣言。楼建好后,托我一个好朋友的福,她爸爸在大厦里开会,带着我们去体验了一下什么叫电梯,什么叫标准间,什么叫在大浴缸里泡澡的感觉。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现代化的魅力。以后的努力,似乎就是在追寻现代化的脚步,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车水马龙、不见尘土、干净、高效,这叫素质高,这叫有文明。以前总嫌家里出门的那条路常有泥,今天却在想,说不定再过几年,合肥也哪都看不到还带着泥土味的马路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这就是不可阻挡的洪流吧,大家正在欢欢喜喜地走进千篇一律的新时代。其实故地重游的人往往是讨厌的,几年十几年的到此一游,怀念那些记忆中的鲜活和美好,不顾生活于此的人的不便,自私了。我怀念那些熟悉的房屋,怀念我同学家堂屋那摸得光溜溜的木门,怀念有生命的大树和树下充当座椅的一截大水泥管。都变成高楼林立,大道宽阔了,却让那一点情绪无从安放。可我也愿意看到生活在这里的人高兴。现代化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是审美的终结,是与自然地决裂,还是什么什么,言重了吧。努力过日子就好,日子是不知道方向的,就是有,也得让日子里的人说了算。所以,拆吧拆吧,修吧修吧,盖吧盖吧,保留一点念想吧。

扯这些真有点矫情,但对于我自己并非全无意义。最近有人提醒我人生的归属感。什么是归属感?不过就是一点两点的念想罢了。有人念着村里的小芳,有人念着白发的亲娘,有人念着春田花花幼儿园,有人念着草原上的红裙飞扬。而想来想去,我的念想好像只是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太简单了,都不好意思提起。可总算还是有,也有这些能想起的枝枝蔓蔓,不值一提,又无比重要。早熟的人通常都晚熟,我却要到这时才明白。好在还不晚吧,因为我才三十岁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