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东方:《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读书报告

(2011-01-19 11:22:23)
标签:

杂谈

分类: 街头文化

王迪先生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看到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于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的“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对于本书的写作缘起与契机,作者在本书的中文版自序和英文版自序中已有较为详尽的介绍。由最初的对晚清成都的改良人物傅崇矩,在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中进而扩大到了观察下层民众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地域范围则选定在了成都一市。[①]研究方向的限定,使作者在研究之初能够以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便是围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开展的。[②]而这也真是本书在学术上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最初对于这类方向的关注,是从199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作者的一本名为《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的学术研究的专著便开始的。尽管作者指出,在这十年来(1993年-2003年)作者的学术兴趣、学术观念、学术方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到,在大的方面,还是与上一本书有一脉相承之处的,如年鉴学派以小见大的视角,和现代化渐进的主线。[③]

本书的写作方法,作者也在中文版自序中做出了明确的介绍。“在目前的历史作品的表达中,无非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话语分析’(discourse)……另一种倾向是……‘叙事’(narrative)的方法……从我个人来讲,显然接近后一种方法。这当然与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受的学术训练有关”。[④]这一对历史的讲述方法,也正是本书吸引广泛的读者的原因,使他们在阅读本书时见仁见智,有不同层面和角度的认识。但是无一例外地,读者,都被作者所描绘的成都丰富多彩的街头文化所吸引。“书中大量生动有趣的描写既令人兴奋,也让人大开眼界”。[⑤]

对于本书的结构,作者在正文的第一章——导论中,也已有详细的介绍[⑥],在此不做赘述。总的来说,从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到下层民众与社会改良,再到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的三个部分,既是逻辑结构上的逐层深入,又是时间上的大致的前后相继[⑦],同时也是本项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

对于本书中描绘的遥远、“新奇”的传统城市社会的景象,在此,我想将其与评书界的大师级人物连阔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以“云游客”为笔名,在北平《时信报》上发表的长篇连载《江湖丛谈》中的描写,略作比较。

《江湖丛谈》虽然是一本由民间艺人写于20世纪30年代,介绍当时社会江湖行当和艺人生活,揭露江湖骗术和内幕的书籍。但是其所反映的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王迪先生描绘的成都旧事情景所一致的。如《街头文化》第六章中讲的小偷的部分“一般三天之后,劫物就被分赃”。[⑧]这与《江湖丛谈》中对小偷的描述几乎是完全一致的。[⑨]尽管连阔如先生当时身居北平,其描写的江湖上的现象也是北平及其周边地区的。但是,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传统社会,南北地域差异虽然很明显地存在着,但是至少在社会下层民众中的一些十分微观的细节,还是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的。又如《街头文化》第六章,讲“轿夫抬轿时,后面一人无法看路,遇有情况,全靠前面的人以行话提醒”。[⑩]这里所谓的“行话”,在我看来,即为《江湖从谈》在开篇即讲的江湖规矩之江湖春点。[11]

需要指出的是,民间艺人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与历史学家王迪先生的本书,只是在其各自描绘出的旧事社会实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两本书的意义与社会功用以其分属不同类别的书籍,是无法进行比较的。另外,“江湖人”虽属下层民众,但其区别于普通的市民,还是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生活方式的。此之为两本书在内容主体所围绕的人物范围的差异。

总之,通过王迪先生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分析,使我对近代成都的市井生活与现代化的进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①]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文版自序,P9~P10

[②]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文版自序,P10~P11

[③]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文版自序,P7~P8

[④]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文版自序,P3~P4

[⑤]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99683/reviews

[⑥]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

[⑦]《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

[⑧] 《国民公报》,1914-03-23、1914-05-04、1914-06-23,Hartwell,”Reminiscences of Chengdu,”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1921, nos. 8 & 9, p.25,转引自《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243

[⑨] 《江湖丛谈之江湖黑幕》,连阔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P183

[⑩]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275

[11] 《江湖丛谈之江湖行当》,连阔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P18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