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简股经】“股道”探源三:心理左右价格

标签:
价值投资大道至简投资心理股票 |
分类: 至简股经[原创] |
“股道”探源三:心理左右价格
文/無
我在之前的【至简股经】系列博文中提出了“股道”一词,并将“股道”定义为股票本质及其运作规律。在博文《股道探源一:价值决定价格》和《股道探源二:商业模式决定价值》中我已就股票的本质方面进行了一些简要的阐述,但在运作规律方面还未曾提到,今日股市无大事,我就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相关思考,并将思考结果记录如下,以便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思维。
毫无疑问,由于股票是公司股权的体现,因此最终推动股价上涨的动力绝对是公司内在价值以及影响公司内在价值变动的各方面要素。但股票存在于二级市场上就具备了流动性或者可交易性特征,这个特征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盈利潜力的判断和预期,在这个过程中,人——确切的说是人类心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各类影响公司内在价值的讯息出现时,投资人会在短期内形成各种心理反应,诸如冲动、恐惧、贪婪、麻木、过敏等,于是就会采取一些可以摆脱上述心理压力的举动,如割肉、追涨等,来使自己心理变得舒服些。同时,在人类群体心理效应的作用下,投资人在某段特定时间内会因某些要素的刺激而采取了群体性的买入或卖出,导致股市资金的流入或流出,从而造成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局面,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理无疑成了连接价值与价格之间的桥梁。
以上所描述的关于投资人心理作用于股市的过程属于群体心理学范畴,群体心理学也叫大众心理学,其奠基人是19世纪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他在代表作《乌合之众》一书中说道,“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或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一个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是指具有相同心理活动特征的人群的集合体,他们只具有心理活动特征上的一致性,但不一定具有空间活动的一致性。在证券市场中,“心理群体”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停止国有股减持”这一“重大利好”的刺激下,不同背景、不同个性、来自不同地域的众多投资者立即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与此同时,部分借利好大肆派货的机构投资者则形成了另外一个心理群体,在不同的心理群体作用下,股市的博弈状态显现,于是交易价格开始形成,股价开始涨涨跌跌。
因此,我们只有把握住群体心理的一些特征之后,才能对股市运作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也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自己的投资决策。对于群体心理的特征,勒庞总结了以下三点:
其一,冲动性,是指心理群体的整体行动可以在某一外界强刺激因素的激发下迅速发动,并且这种行动的方向可以在外界强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迅速向相反方向逆转。因此,心理群体由其情绪的高度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行动方向的极度不确定性。
其二,服从性,是指心理群体具有自愿服从外来指挥的心理特征。由于在心理群体的形成过程中,群体中的个体已经丧失了个性,因此他们具有自愿伺服别人意愿的强烈愿望。
其三,极端化,是指心理群体的实际行动往往常常明显超过必要的程度,因此常常会导致过激的后果。
由于群体心理的冲动性,才会导致股价短期的暴涨暴跌,而又由于群体心理的服从心特征,导致投资大众在某些权威的蛊惑下走向了群体性决策失败,从而集体疯狂集体恐慌,再加上群体心理的极端化特征,造成在某些基本面情况已经转变的情况下股市或股价的走势依然保持原有的惯性,从而使得股市出现不规则周期现象。
个人认为,在上述三个特征中对股市运行影响最深刻的当属“服从性”特征,也即是心理群体的精神统一性。当群体心理在整体智能低下机制和集体决策机制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偏离事实的思维和见解,即通常所说的偏见,这就是金融巨鳄索罗斯“反身性”投资哲学在实践上的突破口。
对于我们而言,研究并熟谙群体心理在股市上的表现,主要是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保持独立,尽量不要被群体化,时常以一种逆向的思维看待影响市场的各项因子,并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行为,方能在市场中长存。
人类心理的研究在投资上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帮助自己不断的认识自我,找出自己在投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人性弱点,并不断解剖修正,从而不断克服心理障碍,逐渐不如投资的大成境界。关于这方面的个人投资心理修炼的内容我已经在前期博文谈到很多了,具体可以阅读《投资由心开始》等相关博文,在此不再赘言。
我的股票池(=>点此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