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股票,乐哉?悲哉?

标签:
艺术品股票价值投资齐白石中国画徐悲鸿黄河咆哮燕秋寒股票 |
分类: 投资之道[原创] |
艺术品股票,乐哉?悲哉?
文/無
近段时间以来,股票市场上多了一个新名词,叫做“艺术品股票”。
这样的名词自然是很容易吸引我眼球的,因为本人生平有两大嗜好:一为艺术(包括书法、国画、笛箫、太极等)、二为股票。而艺术品股票居然把艺术和股票融为一体,自然是无法逃出我的关注范围。
遥想笔者当年,上课学经济,休闲学艺术,怡然自得之时也思索过一些关于经济和艺术之间的契合点,时常神游于学校图书馆中的那几本少得可怜的诸如《艺术品经济学导论》的书籍,冥冥中偶有幻想自己某天能成为类似于顾兆贵先生那样的既懂经济又精艺术的牛人。
然而幻想自然只是幻想而已,时间久了才慢慢明白,学经济需要某些禀赋,学艺术则需要童子功,前者我比较匮乏,后者我已然失去,所以此两者我均不可能达到精进水准,只能在半专业半业余之间消遣身心,娱乐生活。
如今,“艺术品股票”的出现,不知道算不算是艺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只是这种艺术+股票的混合体,着实吊足了我的胃口,让我那尘封三年的关于某些悸动的记忆重新泛滥成灾,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新事物的出现自然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艺术品股票”也无法免俗。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表现于两个词上,一曰“贪婪”,二曰“泡沫”,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两者的螺旋交织,终将以悲剧收尾,恰似当年荷兰“郁金香泡沫”,开始很美丽,结果很悲惨。
人类是一个好赌的生物种,各种赌博投机之术古已有之,无论是股票、期货亦或是某些稀缺实物,均可成为人类投机标的,在投机的场所,人类竭尽所能的把自己最原始也最真实的本性暴露无遗:贪婪、恐惧、羊群效应、集体非理性------于是一个个泡沫被吹起然后破灭,再被吹起,再次破灭,如此循环往复,沉淀成一本本厚重而又略微泛黄的历史教材,然而,我们从历史上学到的唯一事实是:我们永远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于是历史还将重演,不同的仅仅是某些表演媒介或标的,上次是荷兰郁金香,这次是中国艺术品?
艺术品——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多半是淡雅、恬美、静谧亦或是某种圣洁的体验,它的价值在于给那些被世俗杂物劳体费神的人们给予某些精神层面的慰藉和心性上的修炼。
股票——无论是哪国的股票,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多与铜臭、贪婪、恐惧等某些不和谐的要素相关,在与股票有关的时空里,一般人无法寻找到淡雅、恬美、静谧的感觉。
而艺术+股票,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只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人们的兴奋点无疑都在“股票”投机上,而非品味艺术品真正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艺术正在沦为金融炒作的工具。
把玩艺术,需要有一颗闲适的心,只有在心情闲适,怡然自在之时才能品味到艺术品内在的真意,而当那些艺术品被“股票化”时,让人们如何能闲适起来?如何能自在起来?如何能静观起来?不能闲适静观,那又如何能品味到艺术品真正的价值?而类似于“艺术品股票60天涨17倍”“8只艺术品股票再次涨停”的新闻报道,让人们在惊讶于人性贪婪的同时也不免产生了些许隐忧。
当白庚延先生的《黄河咆哮》和《燕寒秋》价格被炒到与齐白石、徐悲鸿和张大千这些史上大家们的作品价格差不多高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迟早是会出事的”,只是在出事之前,谁都不愿意停下这击鼓传花的交易游戏,人们只想在出事前通过交易拼命地去获取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并暗中祈祷自己千万别成为最后接棒的傻瓜。
这样的博傻游戏,与07年末08年初A股市场投资人表现一致,只是——还是那句话:人们从历史上学到的是人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上学到什么!也许在此时此刻,白庚延先生在另一个世界里看着自己的画作被后人给予如此“厚爱”也肯定会禁不住泪流满面。
这是激动的泪?这是幸福的泪?还是哀伤的泪?
风险暗流涌动,但
疯狂仍在继续------
我的股票池(=>点此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