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关于中年、关于情感、关于人性的电影,讲诉真实的生活状态、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人性。导演用冷静、客观又充满关切的镜头风格,展现了当代伊朗人在亲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纠结,影射批判了伊朗等级分明社会现状。也许再过十年,等到我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再看这部影片,会更加感同身受。
本片的主人公纳德和西敏,因感情不和导致分居。为了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丈夫纳德不得已雇了一名女佣瑞茨,却一个小小的意外,竟导致事态向着不可收拾的地步,令人唏嘘不已。萨特曾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故事中的四位主角,似乎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但似乎又不全是。
丈夫纳德,忠厚老实,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老父和年幼的女儿,然而他同时又有点大男子主义,骄傲而固执,他不是不爱妻子,却耻于向妻子流露真实情感,于是,与妻子重归于好的一次次机会就被他亲手毁掉了。妻子西敏,有文化的现代女性,独立自尊,也正是因为强烈的自尊,使她不愿向丈夫低头,她对痴呆的公公哭诉对过往感情的留恋和丈夫的无情,在丈夫面前却显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他们就像两只刺猬,内心深处渴望互相拥抱,却又不断用身上的尖刺互相伤害对方。
女佣瑞茨,家境贫寒,为帮助失业的丈夫还债,拖着四个月的身孕偷偷接受了这份工作,她是虔诚的教徒,保守而且认死理,对丈夫既爱且怕,在是否为了钱而撒谎的问题上终于崩溃。瑞茨丈夫,失业多年,欠了一屁股债,一直无法走出困境,暴躁敏感易怒,像个怨妇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失意中,最后为了钱,不惜逼迫妻子违背信仰去撒谎。这对夫妇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典型了。他人真的是地狱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想着责骂别人维护自己,又何曾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呢?
纵览全片,其实所有的角色都是心地善良的人:纳德孝顺父亲、关爱女儿;西敏深爱纳德,对女儿同样关爱;瑞茨同情丈夫的困境,希望能够帮助他摆脱消沉;瑞茨丈夫则饱受不幸,除了一点儿自尊外别无他求。四个人,无论富裕也好,穷苦也好,虔诚也好,开明也好,都深刻地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各有各的难处,他们只是卷入了这场抗争之中,才产生了这些分歧和矛盾。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分别有所让步。换个角度,其实他们也都是虚伪的,他们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撒了谎,但是也都有着自己令人心酸的初衷。
片中还有三个次要人物,老父亲、两家的女儿,他们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老父亲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虽然患有老年痴呆症,也不会说话了,但从他若有所思的眼神中,却让人觉得他其实什么都知道,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却还要遭受这样的生活打击,令人心酸。两个小女孩,最最无辜的人,在大人的纠扯谩骂中,她们泪流满面的痛苦表情和惊惶失措的眼神让每一个人都心痛,然而她们的父母却视而不见,继续不断地争执。难道谁对谁错真的那么重要吗?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笑容更重要的?有些创伤,一旦造成就难以愈合了。
就这样,一个事件,破坏了两个家庭,分裂了四个好人,更造就了两个内心矛盾的女儿。当特敏坐在法官面前满脸泪痕的时候,我们该知道,这正是当下的伊朗国内各种力量、思想、观念相互拉扯所产生的阵痛,法律、宗教、道德分裂出不同理解下的善恶和对错,含混不清,因而四个人无论坚持还是让步,都没能摆脱最终的伤痛。影片没有给予哪个角色特别的褒贬,它用最为朴实平凡的笔触铺开了一幅当代伊朗平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让人身临其境,也深受感染。
故事结尾,纳德和西敏去法院离婚,法官问他们的女儿愿意跟谁过,女儿泪流满面喃喃着说她决定好了,却又不肯说出来,纳德和西敏在门外默默等待着,像两个等待宣判的罪犯。我都替他们惋惜,他们深爱对方,亦都肯为对方让步,却总是差那么一点。影片最终留下一个悬念的结尾,没有人知道特敏最终选择哪一边,但这样的结尾也正告诉我们,他们所代表的千千万万个伊朗家庭,也许就在不同程度上纠结于类似的抉择中,艰难而痛苦。
关于电影的主题,
导演法哈迪说他想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判断有多么的武断和错误。人们总会放大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但是当人们靠近彼此,就会发现我们之间是那么的相似。”没有绝对的善良的人,也没有绝对的邪恶的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