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记张国荣

标签:
张国荣哥哥抑郁症跳楼自杀死亡之谜 |
分类: 点点滴滴忆哥哥 |
转眼间,哥哥离去已经十年了。十年了,我们不属于同一个年代,不属于同一个地域,而如今也不属于同一个空间,我还没来得及收集哥哥的一张唱片,没去现场听过哥哥的一场演唱会,也没去电影院看过哥哥的一部电影,还没有见过岁月在哥哥脸上留下痕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哥哥却以他永远不老的形象在我们的眼前消逝了。
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张国荣?当一个人的生平经历,能代表起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脉络时,他终究也成为了永远屹立不倒的“全民偶像”。他是一个戏痴、情痴,极度的完美主义者,他对大陆的那种归属感让人感动。他的离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消失,怀念他,其实是怀念那个“明星还有代表作”的年代。“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论歌艺演技,他的相貌不值一提,论人品,他的歌艺演技不值一提。在娱乐圈的纷乱之中,张国荣坚持纤尘不染的人格,他可以同时拥有一张天使的面孔和一颗天使的心,所有和他交往的人,众口一词的称赞他的善良、细心、豪爽与磊落,他记得身边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名字,在演唱会后,他会亲手给每个工作人员送上礼物。或许我们不应该再觉得遗憾,追求完美的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追求完美的机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这是他的风格。他是一个需要爱和肯定的人,他很在乎这些,所以他追求完美,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其实,做一个艺人,有很多时候,他的痛苦就是,因为我们的快乐和我们的满足,都是建立在观众之上,观众快乐和满足之后,我们才可以拥有。同样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一个艺人,他可以早一些知道几时自己要告别的话,他自己跟他的歌迷或者影迷,就是大家都难过,但是如果有一日,当我们跌下来的时候,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难受了,所以我是个聪明人,我一定会走早点。”“我只是想在最多掌声的舞台上告别。”这是张国荣在1989年告别演唱会上说的话,他最害怕有一天他不再受欢迎,所以他走了。也许他的决定是对的,让偶像停留在最好的时代,是正确的选择。如今,所有的人回忆起来,都只记得他的好。
“我听人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地飞啊飞,飞得累了便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可以落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去的时候。”这不正是哥哥一生的真实写照吗?少年时代的亲情缺失,二十多年坎坷星路,感情生活不被接受,舆论还有巨大的压力,加上他自己追求完美的单纯个性,这一切就像是一个一个沉重的包袱,最后让他不堪重负,就在2003年的那个愚人节,张国荣这个一直飞翔的不停歇的无脚鸟选择了落地,不过无脚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极乐鸟。
哥哥的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童年母爱匮乏的阴影,敏感、细腻、脆弱的性格,极力追求完美的个性,极度渴望被宠爱的哥哥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他对人付出爱,同样也希望别人对他回报爱。哥哥口中的至爱——母亲和唐唐,一个渴望而得不到,一个不被世人接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哥哥在访问中谈到程蝶衣的死有三个原因:“1.虞姬个性执着,要死在霸王面前;2.蝶衣想以自杀来完成原著故事的情节;3.颠倒众生的偶像年华老去,不能接受。”哥哥还在一次访谈中说:“程蝶衣在性格方面是一个比较自恋跟自我的一个人,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最满足的时候就是在台上,在表演京剧跟他的师哥一起,扮演《霸王别姬》的时候才是他一生最光辉的时候。”果然,一语成谶。也许从程蝶衣开始,他的结局便已注定。
看了这么多人对哥哥离去的评价,觉得午马老师的最让人觉得安心,没有遗憾,没有悔恨,更没有惋惜,只有祝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从好友的回忆中可以得知,哥哥的最后两年其实生活得很辛苦,一个人的死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是人都会有这么一天,多活一天就多受一天苦,早一天离去就早一天到天堂。午马老师说得不错,哥哥平常抽烟的时候会手抖,但是演戏和在台上唱歌的时候不这样,也许他真的神经衰弱,也许他的大脑里真的有部分东西是不正常的,只是后来越来越严重了而已,也许抑郁症在他的童年就已埋藏,也许他走上这条路是早已注定的。
张国荣从艺的26年,正是香港娱乐圈最黄金的年代,那个大时代生产出了众多值得被历史记住的明星,但张国荣显然又与这些人有所不同。张国荣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的影响力这么大?三个原因:第一,艺人被认可最终还是要靠作品,张国荣很全面,全方位涉及影视歌领域,其代表作数量要以几十来计算,所以他是经典人物,应该被历史记住。第二,张国荣有特色,在他与谭咏麟争霸的时代,张国荣音域虽然没谭咏麟宽,但音色饱满,最漂亮的在中低音区,发声方式抑扬顿挫,他的声音就像中学课本《老残游记》中描写黑妞白妞的那种,像一个竹篙深入湖底,一句话一波三折,总有拐弯,令人印象深刻。第三,张国荣的作品与他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期间,张国荣的歌曲充满了青春激情,比如《有谁共鸣》,他出演的也大都是鼓手这一类充满青春期叛逆精神的角色;90年代之后张国荣出演了《阿飞正传》,艺术性和文艺性加重;专辑方面,从1989年的《风再起时》到1995年复出后的《宠爱》,劲歌的部分减少,更多作品是以类似舞台化、剧情化的方式呈现,情怀变得更加温暖;在去世前的那几年,张国荣的歌声开始变得妖媚,在公布了性取向后,他的舞台表现越来越大胆、前卫。相对其他歌手,张国荣的变化丰富,总是不断给你各种惊喜。在你最惊喜的时候他突然自杀,而人们此时正期待接下来他还会有什么变化,那种失落的情绪就此延续很久。
就在不久前,有消息称息影11年的王祖贤计划在今年5月复出,于是有网友感慨“小倩回来了,宁采臣却回不来了”,一句话戳中泪点。为什么在张国荣去世十年后,他的影响力依然如此之大?除了张国荣本身的魅力,与过去十年中演艺圈格局变动也有关系。2003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先后有张国荣、梅艳芳两位华人巨星去世,紧接着是2004年黄霑去世。从2004年开始,演艺圈的格局发生变化,这一年《美国偶像》的影响扩散到国内,超女萌芽,草根文化开始流行,而这一切都是从张国荣这一代人告别后发生的,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完全自然的事情。此后十年间由张国荣、梅艳芳形成的演艺模式、评判规则被完全打破,评价艺人好坏不在他唱得多好,而是话题性有多高、是否亲民。虽然大众看到的人物越来越新鲜,但却总是觉得没有那么好听的歌了,现在的歌曲太类型化,电子舞曲大量出现,区别只是声效和节奏快慢,听不出个人的声音特质,魅力体现不出来,经典不再,这时候就更加怀念经典人物。70、80后是张国荣歌迷队伍的组成主体,但喜爱张国荣的人群中也不乏90后,他们与张国荣的全盛时代错位,但却能够从张国荣的歌曲、电影里了解这位逝去的艺人,甚至进而了解香港这座城市。90后喜欢张国荣,就是因为经典作品的魅力,经典作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磨,他们听不到太多高品质的作品,就会被张国荣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