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长街的腾退保护工程与万寿兴隆寺的先行

标签:
北长街万寿兴隆寺腾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
分类: 历史杂谈 |
2018年5月8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办公室发布告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在北京市西城区南北长街一带进行南北长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腾退工程及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建设,经审查,拟在南、北长街规划范围内进行房屋征收。
位于中南海与故宫之间的南北长街,虽然不长,但明、清两朝都属“闲人免进”的皇家要地。将现有住户400多家迁出,是把南北长街恢复明、清皇家古街的原始风貌,使故宫、长北长街、中南海成为明、清宫廷文化的统一整体,意义重大。
其实南北长街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腾退工程,早在去年就已开始,其先行者为“万寿兴隆寺”。
万寿兴隆寺,现为北长街35、37、39和后宅胡同9号。


万寿兴隆寺,山门3间,东向,雕龙石额书"万寿兴隆寺";前殿3间,外额书"显灵尘世",殿中额书"摩利支天";后殿3间,额书"兴隆寺",皆为康熙御书,现已不存。南向一层殿3间,二层殿3间,三层殿5间,四层殿5间;东向殿二进,南向殿四进,各殿均有配殿,均为硬山筒瓦顶。寺内原有米汉雯题写的重修碑记、康熙三十三年兴隆寺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碑、乾隆三十二年献花会题名碑、乾隆四十八年养老义会题名碑及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碑多方,现多已被毁。
清末,大多数寺庙因各种原因不再接受太监养老,最后只剩北长街的万寿兴隆寺、鼓楼附近的宏恩寺、西郊蓝靛厂的立马关帝庙和西山大觉寺北的福顺寺等处还可居住太监。其中,万寿兴隆寺和西山顺福寺居住老太监最多。接纳老年太监们的寺庙还为太监们的后事服务,如办丧事、停放寿材等,其收入也为庙产。
新中国成立后,万寿兴隆寺是北京市内唯一还住有养老太监的寺庙,由人民政府对这处老年太监的集中住所进行管理、出资供养。我岳母一家是1958年因修建人民大会堂,由齐守卫搬到北长街关家胡同,后改为北长街7号的。当年她们都看到万寿兴隆寺里住着一些太监,有些房屋里还停放着不少寿材。
万寿兴隆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大杂院,间隔旧殿,私搭乱建,三百年后的万寿兴隆寺,已面目全非。但进入北长街37号后,透过私搭乱建和残垣断壁,依然可见当年建筑的雄伟和壮丽。
寺内的古树名木主要有古银杏、古柏、古槐等。尤其是后院北殿前东西高耸着两棵巨大的雌雄古银杏,它们都高达20多米,东边的一棵雄株胸围达3米,西边的一棵雌株胸围达2.5米,它们为清代康熙年间遗物,距今已三百多年,为一级保护古树。现两棵古树仍是生机盎然,雌株每年金秋都是硕果累累。这两棵树是西城区的“古银杏之最”,不过,它们鲜为人知。中路后院落的两棵高大古柏绿冠如荫、苍翠青葱。万寿兴隆寺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