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地名南迁与青、徐士族南渡 (一) 作者 李沣
(2013-06-08 10:04:31)
标签:
东莞山东东莞江苏东莞广东东莞 |
分类: 史学讨论 |
《辞海》对“东莞”的注释为:
1、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南朝宋移治今莒县,隋初改名东安:
2、郡名:①汉建安初分琅琊、齐郡置,治所在今沂水东北。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县地。
3、县名,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部,东江下游,汉为博罗县,东晋为宝安县,唐为东莞县(置所在今深圳市西)地。
从历史发展顺序看,汉时的东莞在山东。晋时的东莞一在山东,一在江苏。江苏的东莞是从山东迁移过去的,所以称“侨县”,又称“南东莞”,意为同时还有个“北东莞”。唐时,将广东晋朝的宝安县改名为东莞县。因此,山东的东莞最早,广东的东莞最晚。
位于山东、江苏、广东的这三个东莞,其名称相同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有其内在联系?
在中国的历史版图及行政版图上,异地同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现象早就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注意,并成为了历史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著名历史学家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是这样论述的: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地判断,山东、江苏、广东的东莞
一、
《汉书•表》载:“高阳侯薛宣,以承相侯,千九十户。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封。”封地为东莞。刘吉封东莞100年后,东莞又成为薛宣的封地。
《三国志•魏书•臧霸传》载:黄巾起义时,泰山郡华人臧霸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观兄孙康,从陶谦聚众破黄巾军,屯兵开阳(琅玡国治)后曹操“以霸为琅玡相,(吴)敦利城,(尹)礼东莞,(孙)观北海,(孙)康成阳太守。”这件事大概发生在公元200年前后。
《三国志•魏书•陶谦传》引谢承汉书曰,赵昱年十三,母病三月,惨戚消脊,至目不交睫,“乡党称其孝,就处士东莞。”后为广陵太守。
综上所述,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封城阳共王子刘吉为东莞侯;公元前20年,汉成帝时,高阳侯薛宣封地为东莞;公元200年前后,曹操封挫败黄巾军有功的尹礼为东莞太守。广陵太守赵昱曾隐居东莞。
关于”浮来”的地望,《水经注疏》曰:“沂水又东迳浮来之山”。守敬按:“《九域志》沂水有浮来山;《续汉志》,东莞
关于“邳乡”地望,杜注:“东莞县北有邳乡”。《水经》云:“沭水出琅琊东莞县西北山。东南流迳邳乡南,南去县八十里许。”守敬按:“据《注》似西北下有大弁山。”《明.地理志》沂水县西北有大弁山,今沭河出临朐县南,沂水县北之沂山。”这里标示“邳乡”在东莞县北80里沭河西北处。《水经注疏。沂水》又云:公来山“在邳乡西,故曰邳来间。”这里标示浮来在沂水西,邳乡在沂水东,在东莞县城北80里许。
沂水继续东南流迳东莞县故城西。今人王汝涛等考证,汉东莞县遗址,即今沂水县城。
汉末晋初的北人南迁,一种是世家豪族带领宗族、佃客、部曲及依附于自己的流民的集体迁移,一种是军阀、官吏带领官兵和部曲等的征战调防。三国时的军阀武将,转战各地,都带领着自己的宗族、家兵、部曲。“则当时居军中者,多有宗族相随。”④“田畴归魏大祖,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田畴入徐无山数年,百姓归之者五千余户。”“畴与管宁、邴原、王烈等,能为流人之主。”⑤
汉末晋初,迁入长江中下游的北人集团有:
1、徐方万口。
2、扬州刺史刘繇。
刘繇,山东东莱人,父刘宠为豫章太守、会稽太守,属早期南迁汉人。刘宠弟刘方二子:刘岱、刘繇。刘岱“虚及爱物,为士所附”;刘繇有盛名,诏用为扬州刺史,“值中国丧乱,士友多南奔,繇携接收养。”“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丹阳笮融依繇为盟主。”说明这时刘繇接纳、统领了很多南迁士友和宗族。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繇与(孙)策战,兵败,走丹徒。”策告谕部下,其刘繇故乡部曲不降者,一律善待,“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刘繇的两万余青、徐人又归附了孙策。刘繇奔豫章卒,剩余的士众万余人欲奉豫章太守华歆(华歆,山东平原人,与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管宁、邴原为游学之友)为主,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所宜。”其众未有所附,散居民间(《通鉴纪事本末》卷九)。由此可知,刘繇的数万故乡、兵卒、部曲,一部分归属了孙策,另一部分散落到了民间。散落民间者,官府就称为“宗贼”、“盗贼”。这些散落民间的青、徐汉人,后来又被孙权讨伐,收编到了扬州。
刘繇的同乡东莱人太史慈被孙策挫败俘获后,成为了孙吴政权的谋士和说客。,
3、上缭、海昏的青州人。
(三)、江东孙吴政权的主要政治军事基础是青、徐士家
孙氏原本袁术的部曲,“所以孙策从袁术索得的孙坚余兵,主要应是后来陆续召募补充的淮、泗兵”,“孙策率领过江的军队,以淮、泗人为主体。”⑥后破刘繇得兵两万余人。刘繇,东莱人,刘繇兵也多为青州兵。
“在牧守混战之际,皖北、鲁南一带的世家豪族大地主带领了他们的宗族、宾客、部曲南渡之后,急切需要避难的立足点”而孙氏政权要在江东立足和扩展疆域,“也必须倚赖这些流寓到江东来的世家豪族大地主。”⑦对孙氏政权有重要影响的青徐之士族有:
(1)张氏家族。张
(2)诸葛氏家族。
(3)滕氏家族。滕胤,北海剧人(今寿光)。滕胤父滕胄,伯父滕耽,与东莱人刘繇一起避乱渡江,后事孙权,滕胄为车骑将军,滕耽为右司马。滕胤父“胄善属文,(孙)权待以宾礼,军国书疏常令损益润色。”(《三国志•滕胤传》)滕胤三十岁时就为丹阳太守,封都亭侯、高密侯,孙亮继位后,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成为孙氏王朝的左右手。
太史慈,山东东莱黄县人,黄巾乱时,与北海相孔融、平原相刘备为伍,刘备遣三千精兵随慈,后过江亡入山中,成为山越首领,自称丹阳太守,后为孙权折冲中郎将,收编刘繇余众万余人,守海昏。《三国志》曰:“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华歆,山东平原人,与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管宁、邴原和太史慈为挚友,华歆是聪明绝顶的大儒,是没有权力欲望的贤人,刘繇时为豫章太守。刘繇死后,豫章士众万余人欲奉华歆为主,华不受。太史慈对孙策说:“华子鱼良德也。”
严畯,彭城人,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名,“孙权以为骑都尉从事中郎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三国志•严畯传》)后为尚书令,著《孝经传》、《潮水论》。
徐盛,琅琊莒人,遭乱避江东,权以为校尉芜湖令,后遣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太守,赐临城县为奉邑。
(五)、江东孙吴政权的青、徐情结。
赤乌五年(公元)立子和为太子,八月立子霸(太子和弟)为鲁王。
太和二年(公元)春正月,吴主立故太子和为南阳王,居长沙;仲姬子子奋为齐王,居武昌;王夫人子休为琅琊王,居虎林。太子继位后,徙齐王奋于豫章,琅琊王休于丹阳。
汉时传统,男子封王,女子为公主。江南东吴孙氏封子为王,承继汉礼,实际上是承认自己的血统为北方汉人,是吴承汉制。《三国志》曰:孙坚,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史记•孙武传》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越绝书》曰:“吴县巫门外大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三国志集解》按:“孙武之后,传于吴越,当原于此。”
这些记载说明,孙氏的远祖是军事家孙武。孙武本山东齐人,战国时被吴王阖庐重用,家族由山东迁入江南。因此孙氏政权有山东情结,诸子封王时用齐、鲁、琅瑯之名。
2、孙氏与青、徐名流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
吴主孙权王夫人,琅玡人。
王夫人生子和,初立为太子,封为琅玡王,娶张承女(张昭孙女)为妻,即张夫人。《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载:“初,(张)承丧妻,(张)昭欲为索诸葛瑾女,承以相与有好难之,(孙)权闻而劝焉,遂为婚。”在孙权的干预下,张昭子张承娶了诸葛瑾的女儿为妻,张昭和诸葛瑾成了亲家。《张昭传》还载:“生女,权为子和纳之。”张承和诸葛瑾女成婚后生女,孙权又将此女纳为儿媳,成为孙和夫人。此孙夫人,即是张氏女,双是诸葛氏的外甥。孙氏与张氏,与诸葛氏,成了亲戚套亲戚。
孙和子孙皓即位后,立皇后滕氏。《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载:“孙皓滕夫人,故太常(滕)胤之族女也。”孙皓夫人,为太常滕胤之族女。滕胤,丹阳太守,北海剧人。但东汉末,剧县录属东莞郡,也可以说滕胤是东莞人。《资治通鉴卷七十七》曰:“吴滕胤、吕据之妻,皆夏口(今江苏镇江)督孙壹之妹也。”
孙壹之妹,即孙奂之女,而孙奂乃孙坚季弟孙静之子。孙奂是孙权的堂兄弟,滕胤之妻
综上所述,汉末及三国时期,江南扬州,甚至于孙吴政权中,已经有大量青、徐士家,并与青、徐文化难舍难分。
每一、徐州地名鲁、琅玡,青州地名齐、东莞(东莞原属徐州琅玡,后从琅玡分出立东莞郡,含青州的临朐、寿光等县,成了横亘徐、青二州的郡。)成了孙权的儿子们的封王称号,孙吴政权对青、徐,尤其是对琅玡、东莞的偏好,表明孙吴下政权与琅玡、东莞
第二、青、徐士人或者宗族,在孙吴政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相联系的是,在江南扬州地区有大量从青、徐二州以各种名义迁移过来的北方汉人。
参考资料:
①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51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
②③《何兹全文集》第一册第207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
⑥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第268、270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⑦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第107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