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侄女新书,找“我们”与“她们”的不同

标签:
杂谈 |
试读侄女新书,找“我们‘与”她们“的不同
这些图画要表现的是什么?不懂;对这些图画的说明文字,也不懂。比如:“NAYAの张三疯并没有出现,意外地遇见奶油の芬达,这比拜访那只有名の三花更让我激动。”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奶油芬达是饮料,因为渴了,遇见并喝芬达,比拜访三花更激动。三花是什么,是猫还是狗?这跟张三疯有什么关系?哈哈!因为看不懂,所以净说外行话,不断冒傻气。
又如第79“西藏”,
也看不懂,这怎么是西藏?这是西藏的什么?还真不好理解。这可能就是“我们”与“她们”的不同,也可以说是“代沟”。但我想信,这画的背后必有其生动而丰富的寓意。
“找不同”的画作中,不同是个别,相同是主体。用此意理解侄女的书画,同样适用。书中有以下三辐,我就特别喜欢,因为我熟悉、我理解。
这辐名曰“成都城简史”,讲的是历史,是成都城的历史,而且书写了“都”的古文字。因为我对古文字略知一二,所以也特别喜欢。特别惊奇的一点是,年纪轻轻的罗园竟然也知道并读过《说文解字》这部书,这可是研究中国文字的集大成之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下面的几辐涉及到了西夏文、岩画文、蒙古文等
罗园书中,多处涉及历史和古文字,这一点对年轻的文化人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可贵。历史和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博大精深的艺术精华。80后、90后的文化人、艺术家,如果对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和世界独一无二的古文字,也充满激情的话,他(她)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手法,也将是另一种境界。我觉得罗园的精神世界和艺素养中,有一种与同龄人不同的因子,那就是历史的视野和胸怀。由此我想起了韩美林艺术创作。韩美林对中国古文字特别热爱,热爱的有些疯狂和痴迷。在此艺术冲动下他创作的《天书》也别开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