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王山前言
(2023-01-12 21:47:23)
随着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程度的发展。为增加网络的吸引力和可理解性、便捷性、流畅性、互动性的优势,利用网页实现多媒体化,成为不可或缺。
汤王山,为纪念成汤灭桀建商而名,古称景山。位于河东闻喜县境内石门乡,与垣曲县王茅镇上亳村(古亳城)交界。属于太行山支脉的中条山。这里孕育了史前一段辉煌的历史,文化层堆积丰厚,它是镌刻在中国历史里的古老地名。
成汤—商朝第一代统治者。又称武汤、天乙、商汤,因居唐(翼城),甲骨文又名成唐。公元3700年前,成汤在伊尹和仲虺的帮助下,在桐乡(闻喜)葛寨打败葛伯,以葛伯残部为基础,蓄积力量,操练兵马,历时十七年。终于公元前1600年在桀都夏邑(安邑),汤从陑(蒲坂)出其不意,与伊尹三千诸侯会盟,将桀合围在鸣条岗(在安邑),活捉了桀,放於南巢。至此,夏朝灭亡,经始商天,肇基亳城(今垣曲古亳城)。
成汤在位17年,外丙在位3年,仲壬在位4年,太甲在位33年,沃丁在位19年,太庚在位25年,小甲在位17年,雍己在位12年,太戊在位75年,仲丁即位,元年从亳都迁器,征伐蓝夷。期间有明确记载的经历十一王205年。商朝的都城一直在亳城(垣曲)没有外迁(详见竹书纪年)。
由汤王山为中心,方圆50华里,围绕商代初期的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构成商汤文化圈。比如商都“亳城”,成汤先祖叫殷契,被虞舜封于商地(亳城),因此后人将商朝也叫殷商。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在修建小浪底水库时,山西省文物局在此发掘了大量的陶片、玉器以及亳城遗址城墙。“亳都”之所以称“景亳”,乃是因其都居景山之阳而得名,而景山就是现今的汤王山。葛寨(闻喜),葛伯封地。孟子云:“汤居亳,与葛为邻”。桐宫(闻喜后宫),伊尹放太甲之地。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授之政,诸侯归殷。闻喜县酒务头商代贵族古墓群,发掘出大量的玉器、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另有19件附有铭文。这些不同寻常的珍贵文物,属罕见国宝。以详实的实物证实了商初政治和社会形态,反映出商初文明发展的清晰脉络。这些闪闪发光的地名和实物,像一颗颗珍珠散落的汤王山周围。弥补了前人的疏漏和缺失,呈现了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真像,有力的戳穿了商代早期关于“亳城”、“夏都”、“鸣条岗”“桐宫”“瑶台”等一系列错误说法和传闻,鞭打了好事者的强为牵合。往事前尘,殊物出土,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否定了侧闻旁记。史不可匿,欲不可纵,如承其讹,贻害无穷。
逝者如斯,历史的浪花淘尽了恩怨情仇。往事阑珊,商代的文明历史璀璨夺目。挖掘和整理这段文明,由于存在时间差,史藉记载零散。我们后人生活在期待和想象的夹缝中,一念至此,诚实不欺。不能错过更加真实的事情,持真为金,万不能挑拣舍弃,为我所用。
汤王山:文化璀璨,雄视千古。天地何风流,汤山存真像。利用网页的现代传播手段,发动群众,躬行践履,承前启后,发掘奴隶制社会的演变过程。上为探索真像,下为文化繁昌。研究成汤“明贤良”“赏功劳”“焚身祈雨”的优良品质,探索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社会成因。独特的商汤文化,传为佳话。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延续千年的汤王山庙会,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朝山进香,祈福求安。商贾赶会交易,香客搭台唱戏,杂耍“汤王鞭”,拜神“抬王阁”从未间断。为此,我们特办网页,目的是弘扬国粹,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盛世添彩,为时代放歌。
闻喜孙文才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