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四大家廟’之龍溪·潘氏家廟
(2017-09-19 15:34:46)
标签:
广州海珠历史教育图片祠堂宗族文化收藏 |
分类: 历史记载 |
海珠‘四大家廟’之龍溪 潘氏家廟
地方志说
行商开邨不忘闽祖
祠宇破败家庙独在
龙溪首约南端的青砖墙建筑更为明显,潘振承的子孙在此修建了潘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从龙溪首约一侧的龙庆北街右转,便可见到挂有文物牌子的潘氏家庙,潘氏家庙位于大院中路的中间位置,为大院内最早的建筑。现在广州市三十三中校园就落在潘家大院里。
潘家大院由潘正炜于1826年始建,是一座坐北朝南、砖瓦木石结构的古老大屋。大院内的潘氏家庙接替潘家祠,成为潘氏家族祭祀祖先、举行家族庆典活动的中心。
潘氏家庙后来也被改建,但是破坏程度较潘家祠要轻一些,这里的趟栊和厚重的红木大门还在,屋顶也可见精美木雕樑架。潘氏家庙外观与潘家祠相似,但内外部装饰大量融入了岭南风格,如蚝壳窗、满洲窗、青砖石脚、龙船屋脊、镬耳封火墙、蓝色琉璃瓦等。
粤语简介:
潘氏家廟(粵拼:pun1 si6
gaa1 miu6*2),堂號松福(cung4
fuk1),喺廣州河南龍慶北約(而家海珠區南華西路龍慶北2號、龍溪南首約17、19號),係清朝十三行同孚行行商潘正煒起嘅,建築坐北向南,係潘、盧、伍、葉四大行商家族之中現存規模最大嘅古建築。2011年,成為海珠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8月,升格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祠主文巖公、家族信息家族龍溪潘氏源流福建同安、修建史始建1826年、清朝末期族人變賣家廟大院新中國初期租畀33中、模具廠、2007年海珠區不可移動文物、2011年海珠區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喺1776年到起潘氏家廟之前,能敬堂一直係潘家拜祭祖先嘅場所。
1826年,同孚行行商潘正煒喺龍溪南首約起潘氏家廟同大院,潘氏家廟取代咗潘家祠,成為潘氏家族祭祀先人同舉行家族慶典嘅中心。
後嚟家道衰落,家廟嘅大院左側變賣出去,而家成咗三十三中嘅一部分,剩低家廟主體同其它殘餘部份,裡邊重有潘氏後人居住。
建築
潘氏家廟佔地約莫3000平方米,係一座坐北朝南、磚瓦木石結構嘅古建築,裡邊嘅大院原本闊30米、深80米。佢嘅廳房間隔組合複雜。喺龍慶北嘅門牆正面係青磚石腳,門口由腳門、趟櫳同紅木大門組成。喺正門後邊、二廳前邊曾經掛住塊匾,寫住「潘松福堂」四隻大字。
成座家廟三開五進,中軸有好多間廳堂,由前到後依次係頭廳、二廳、祠廳、老太太廳、神廳,廳同廳之間都用天井間開。廳堂两側嘅廂房基本對稱,用嚟做書房、寢室或樓梯間。家廟嘅建築用料同裝飾陳設都好講究,採用中式結構、西式吊頂,粗椽cyun4巨柱,雕花門楣,牆上窗櫺ling4有一式嵌住刻花玻璃嘅滿洲窗,廳堂裡邊擺嘅係名家手筆同酸枝紅木家私。
近嚟
2007年4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潘氏家廟被登記做「不可移動文物」。
2011年6月13號,潘氏家廟同土華村嘅梁氏大宗祠、大塘村嘅李雍别墅、崙頭村嘅黎氏宗祠、崙頭社稷之神祭壇、沙溪村嘅三聖宮、康帥府一齊列為海珠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2月1號,門口掛「廣州市海珠區文物保護單位」牌。
2014年12月23號,海珠區副區長方錦群、區政協副主席黃信儀同區政協代表嚟潘家大院調查保護利用工作,視察咗潘氏家廟同周邊環境,重喺街坊會所召開工作座談會,收睇潘家大院保護規劃影片。
2015年8月,被列入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前一篇:瑤頭·双洲书院
后一篇:海珠‘四大家廟’之瑤頭·蒙氏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