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人去楼空,一声叹息

标签:
媒体生存上海商报 |
分类: 有感而发 |
尽管离开原先的服务单位已经六七年头了,但是每次路过,我都要进去看一看,与新老朋友 聊聊生活,叙叙家常。
昨天,我再次路过,再次进去,然而,今非昔比,花园犹在,办公楼犹在,但是已经人去楼空,人不在了,已经没有人跟你聊天了。
校对的版面堆满一角,但是从此再也不需要校对了——因为报纸不办了!
上海商报是我退休前最后一个服务的单位,报社地处绍兴路一处幽静的院落内,该院落历史上很有些名气,曾是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小公馆,创刊于1985年的上海商报原由市财办主办。2000年根据中央、上海市委的精神,报社划归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管理。大约在此时,我来到了这家报社工作,亲历了这家报社的创办、发展乃至如今凋敝歇业的全过程。
上海商报划归给世纪出版集团以后,报社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最后定下的目标是以民生财经为核心内容,以“民生理财”的概念,做最实用的新主流财经日报。应该说,这个规划和目标都不错,发展过程也很健康,然而,就在它逐步接近设想的目标之时,纸质媒体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无力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它倒下了,原本可以成功的,但倒在最后一里路,很有点可惜。
在这家报社期间,我曾经担任过这家报社的很多职务,其中有要闻部主任、总编办主任、专刊部主任,创办过《精彩周刊》、《台商周刊》、《艺术品投资》等诸多周刊。尽管退休六七年了,至今我仍然记得当年与一批年轻人通宵达旦写稿、编稿、拼版的情景,当年的日日夜夜,犹如眼前,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很温馨,很甜美,很享受。
熟悉的电脑,熟悉的办公桌,熟悉的邋里邋遢环境,一直有人呼吁保持干净,但是现在它再也不需要干净了!
如今报社即将走进历史,原先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早已不再,昨天到办公楼走走,只见大门紧闭,灯光昏暗,一片凋敝,实际上,自10月份以来,报纸已经停刊。根据安排,《上海商报》的员工可以自主选择是留还是走,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实行内部退休制度,当然,员工也可以买断工龄,自谋出路,单位会给与一定的经济补偿。此外,报社的上级单位世纪出版集团还拿出60多个岗位供大家选择。
办公桌上还是堆满了东西,有些读者信件如果你还没有来得及看的话,那么就永远不必看了。
在报社走了一圈,只看到零星几个人,负责人事的小张说,现在大部分人已经选择了方向,意外的是,集团拿出不少岗位,竟然很少有人问津。据我了解,很多人已经找到了新职,其中不乏是高薪岗位……
媒体原先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如今好景不再,一年来,上海已经有多家报纸相继关停,据说还有好多家报纸在等候关门,唉,说关就关,说散就散,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