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流言·齐物论第二讲:众生情态

(2018-08-07 15:39:34)
标签:

樗下学堂

庄子内篇

齐物论

第二讲

众生情态

分类: 庄子流言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知”有的注解说是大智,从《齐物论》全篇的思想来说应该是大知,是知识的知。憨山大师说“大知,谓仁义纲常为知者”,这个知是以宏观理论为知,所以是闲闲。陈鼓应说“闲闲”是广博之貌,“间间”是精细的样子。“大知闲闲”是一个人的知识比较广博的时候,他讲起来会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小知间间”,小知倒也不一定是指精于计算的“工商计利之人”,可能是指更专业一点,相对大知来说有它的局限性,故为小知。“间间”是精细,会在某一个细节上搞得很细很精深。“大言炎炎”,大言其实可以说是大道理,在讲大道理的时候,或者说他以为自己在讲真理的时候,像火一样气焰很高,“气焰熏人使不敢犯也”,真理在手,容不得别人去反驳他,容不得别人去批评他,所以是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詹詹是指喋喋不休,大言是真理在手,反过来说,小言是他对自己的观点、理论不太自信,就需要不停地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自圆其说,尽量把自己的理论、观点搞得滴水不漏,所以是“小言詹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知有言,不论是大知还是小知,大言还是小言,有了知识,有了思想,也就“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人之为人,是因为他有知识、有思想,有了知识,有了思想也就整天操不完的心,想东想西。“其寐也魂交”,憨山大师的解释说“此寐觉开合,盖言其机也。谓寐时其魂交合,其机闭而不发”我倒是觉得这一点说的不太合适,反倒是陈鼓应说睡觉的时候精神交错,其实就是不停地在做梦,还有白日里的种种事情,都在梦中会呈现出来。“其觉也形开”憨山大师说“其机发于见闻知觉,故与境相接”。觉是醒来的时候,见闻知觉,醒来的时候要不停地跟外界接触,跟各种各样的境界相对应。“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陈鼓应说整天勾心斗角倒未必如此,是形容一个人醒来不安宁,睡觉了也不安宁,不停地在跟外界产生作用。用佛教的说法就是人的眼耳鼻口身意,不停地要跟外界接触,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一段憨山大师倒是解释得很好,“接,谓心与境接。心境内外交构,发生种种好恶取舍,不能暂止,则境与心交相斗构,无一念之停也。”人无论是做梦还是清醒,都是不停地在跟境接,跟心构,顺境就高兴,逆境就悲伤,想东想西,心没有一刻停歇。


“缦者,窖者,密者”,都是在形容日以心斗的状态,“缦者”,是宽缓,有的人在跟外界接触的时候,会表现得迟钝一点,反应没那么快。“窖者”,说是挖陷阱,阴险之人,我倒觉得未必是这样,是隐藏、压抑的意思,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想法,所谓城府很深,也可以说是窖者,并不一定是要给人挖陷阱,设圈套。“密者”是心机绵密,与外界接触的时候反应比较慎重,考虑比较周详。“缦者,窖者,密者”,是在形容人在对境时的三种应对方式,有的人反应比较迟钝一点,有的人城府很深,不轻易说话,有的人心思绵密,考虑周详。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前面说到“荅焉”是很放松的状态,一般人在跟外界接触的时多少会有某种紧张的状态。“小恐惴惴”是小的焦虑会有一种忐忑不安,“大恐缦缦”,有的注解说“谓宽松之状,大奸之人恐有大恐”,未必是这样,我的理解是当人遇到大的恐惧时会压抑掉,一般的焦虑人是很容易感觉的到的,比如考试,比如在应对一件有点困难的事情,会感到焦虑,惴惴不安,而遇到创伤性的事件,人会用遗忘来防御,好像若无其事,可以说是“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其发若机栝”这个机是弩之发,栝乃箭之栝伤人,大部分的注解说是人跟人交往的时候,出言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出言就要把人辩倒辩死。《庄子今注今译》对于这一段总是从辩论角度来解释,我觉得这样就把庄子的境界拉得很小很低,这一段话其实是在描述人在跟环境接触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怎样的反应,倒并不是在说辩论的人如何如何。“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是在讲人一旦对境,情绪很容易被激发,马上就会有反应,就会有想法,比如有人多看你一眼,你就会有反应,有回应,也许会说“看什么?”一来二去还可能引起很大的冲突。“其司是非之谓也”,每个人都在对境的时候都会做出判断,好的、坏的、是的、非的,是顺境还是逆境,每时每刻都在判断。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做出判断之后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有的人心藏其事,不肯吐露,像发了誓一样,不肯输于别人。《庄子今注今译》的解释说不发言的时候就好像发过誓一样,只是默默不语等待制胜的机会,只讲人辩论的状态,我是觉得讲死了。刚才说人在对境的时候,他心里面是有判断的,有是有非,判断之后他会做出应对,有的人就像是藏起来,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跟前面说的“密者”有关,为了谋得自己的利益,想清楚了才做出反应,心藏其事不肯吐露。比如老板骂你、冤枉你了,心里是很火,想要骂他、扇他几个耳光,但你要不要就直接骂出来呢?直接表达你的愤怒呢?更多的时候还得忍着。老板让你加班,做了让你感到很不爽的事情,你该答应的还是要答应,再不情愿,你该做的还得做,你面子上还得要给他留着,不能跟他冲突,为了自己的利益,要留着点,悠着点,这样来解释“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会更符合人的实际心理活动。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这是说人每天在面对各种顺境逆境的时候精神都在消耗,人生不如意常八九,特别遇到困境的时候,身心消耗会非常大,还要忍着,受着。你在忍耐的过程中,还要委屈自己,人的精气神会比较弱,身心处于紧缩的状态,像秋天、冬天一样肃杀,没有什么生机,焦虑、抑郁的情绪尤其消耗人的身心。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一旦跟世界的接触形成了一种习惯的反应或者应对模式之后,沉溺在这个地方,是很难改的。把“不可使复之”解释为不可复其真性,我觉得有点牵强,“复”是要反过来,回去,包含了反省的意思。反思、检讨自己的应对模式是怎么样形成的,是很困难的事情,不一定是复其真性。


“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憨山大师说:“‘厌’主饱满,言此等人机心厌满于中,至老愈深,所谓老奸之人也。”前面说到“其发若机栝”,你一句话出来马上就有相应的反应,“厌”如果解释成饱满成熟的意思更合适。“如缄”,是像藤条一样,那么“其厌也如缄”是说人的反应机制像藤条一样把你死死地束缚住,跟“不可使复之”相呼应。“以言其老洫也”《庄子今注今译》解释为“衰老枯竭”。这是说你被你的思维模式,应对模式深深地捆绑在一起,很难改变,生命只能在小恐、大恐中不停地消耗慢慢老去,所以“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生命被束缚,很难去改变,重新焕发生机,只好等死了,后面还会说到“不亡以待尽”。


一个人从小到大每天与世界接触,“与接为构,日以心斗”,慢慢到成人了以后,为了自己的利益等等,建立一整套应对方式,一旦建立了一辈子就很难改过来。为了自己的利益,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身心,最后不可使复,生命不断地枯竭,一点一点靠近死亡。庄子是在讲人的一生,一旦形成了一种应对模式,处世态度,就很难改变直到死亡。生命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前面讲《逍遥游》时也讲到,逍,消其习性,摇,其真机,消而后摇方能游也。这一段讲的恰恰是不逍遥,习性一旦养成,你的生命就“如厌如缄”被紧紧的束缚,也就谈不上“逍遥”无法“游”了,只有等死的份。


我们读了点书,有了大知或是小知,建立了大言或是小言,有了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观念,对人对事总会做出是与非的判断,也就被自己的知见束缚了。“逍遥游”恰恰是不断地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由鲲化为鹏是心灵的自我转化,而蜩与学鸠,斥鴳是停留在那里的,它们没有转化,也就一天一天消耗,一天一天走向死亡,这是庄子的真意所在。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接着庄子讲了十二种情绪,“喜怒哀乐”,喜,高兴;怒,愤怒;哀,悲伤;乐,快乐,这四种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喜,更多的是指人兴奋的状态,而乐,更多的是身心的愉悦。“虑叹变慹”,虑,思虑,忧虑,千思百虑;叹,感叹,感慨;变,憨山大师说是变态不常,我觉得更多的是拿不定主意,犹犹豫豫,做什么事情没有自己的主意,人家东说西说,你就信这信那,这都可以说是变;“慹”《庄子补正》说是之涉反,憨山大师说是忧疑不动,陈鼓应说是怖惧,慹有点偏执的味道,有点对着干的意思,很多被动抵抗。“姚”陈鼓应说是恐怖,憨山大师说的是灾详,如果这样说的话,是对某种不确定的担心和恐惧,比如今天出门是不是黄道吉日,做什么都要求神问卦以求心安;“佚”是放佚、放纵;“启”憨山大师说是开心,陈鼓应说是张狂,我觉得张狂更准确一点;“态”是装模作样,作态。这十二种心态情绪倒是成玄英的疏讲得还蛮详细的,“凡品愚迷,则执违顺,顺则喜乐,违则哀怒”,一般的人愚昧痴迷,没有主见,执着于逆境顺境,符合自己的就喜欢、高兴,快乐,不符合自己悲伤、愤怒。“然哀乐则重,喜怒则轻”这点说的好,人的哀和乐的分量更重一点,喜怒相对来说更轻一点。“故喜则心生欢悦”高兴心是喜欢,欢悦的。“乐则形于舞忭”,一开心就手舞足蹈,很兴奋。“怒则当时嗔恨,哀则举体悲号,虑则抑度未来”,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叹则咨嗟己往”这说得好,对以前过往的事情常常是感叹。“变则改易旧事,慹则屈服不伸,姚则轻浮躁动,佚则奢华纵放,启则开张情欲,态则娇淫妖冶,众生心识,变转无穷,略而言之,有此十二。审而察知,物情斯见矣。”

 

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己乎,己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

 

“乐出虚,蒸成菌”,乐器要有空的音箱才能发出声音来,“蒸成菌”,潮湿闷热的时候会产生很多菌类。前面讲到“吹万不同,咸其自取,怒其谁”,各种各样的树洞,因为它是空的、虚的,被风一吹,它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乐器,也是空的,一敲一弹就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音乐出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价值感,没有自我的话,这也是虚,内心的空虚。人心虚,一旦与环境接触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始终逃不出“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这十二种情态,这些情绪的出现恰恰是因为你内心是虚的。“乐出虚,蒸成菌”,这句话真的是太妙了,因为你内心的虚,心总是很敏感,随便风一吹就拨动了你的心弦,所谓“小人常戚戚”。“蒸成菌”你的总是一颗潮湿的心,总是不爽朗,不清明。《中庸》说“至诚无息”,还说“诚者明也,自诚明,自明诚”,诚就有了明,这个蒸成菌,就是心的状态不清明。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每时每刻都是这些情绪在交替产生,晚上是“其寐也魂交”,白天是“其觉也形开”,成玄英说“日昼月夜,轮转循环,更相递代,互为前后”。这些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却是“莫之其所萌”。这个“萌”字非常妙,《庄子发微》说“萌,始也,生也,言此十二者迭生于心,不能测其所由始也”钟泰讲得好。“不能测其所由始也”根本不知道这些情绪,这些心态是怎么来的。用心理学的说法是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所思所想后面都是有很深的原因和动力,跟你的成长,你的家族,你先天的遗传,你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精神分析很多时候就是在探寻这个“萌”。正因为“莫知其所萌”才会不明朗,不清爽,也就蒸成菌,整天湿溚溚的,借用杜丽娘的话是“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己乎,己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己乎,罢了罢了,算了吧算了吧。“旦暮得此”,这个“此”字又引发出了各家不同的解释,憨山大师说“将一‘此’字暗点出一个真宰,乃有生之主”,陈鼓应等人说 “此”是指前面十二种心态,我是觉得“此”可以解释为“萌”,从早到晚每时每刻都由“萌”在推动,“莫知其所萌”也就是无明,由此无明也就产生了各种情绪,故说“其所由以生乎”,这个“其”是指十二种情绪。


众多的庄子注释版本都把这一段标点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我认为应该标点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理由是“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这样标点的话意思显得不连贯,而标点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则“是”和“近”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在《庄子諵譁》中,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讲解也应该做这样的标点,只是该书在引文的时候还是按照通行本标点。


 “非彼无我”,这个“彼”也是那个“此”,即“萌”,要是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了“我”,“非我无所取”离开了“我”也就没有了执取。反过来则“是彼有我,是我则有所取”。有了无明,就有一个“我”,有了“我”也就有了执取,由于执取而产生种种情态,这里其实是进一步在阐释“吾丧我”。“是亦近矣”字面上的意思这样就差不多接近了,这里的“是”应该是指前面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近”是近什么呢?我觉得是近“吾丧我”的境界。“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整句话连起来是说如果能够明白所有的烦恼都是由无明即“萌”所产生,去除了无明,则无我,去除了我也就无所执取,这样就接近“吾丧我”的境界了。这里只是稍稍点一下,详细的论述还留在后面,庄子的文字也是草蛇千里,一不留神就滑过去了。

 

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而不知其所为使”,“而”有但是的意思,虽然知道了这些个道理,但是还不知道你的情态反应是怎么来的,是什么东西在推动你,在驱使你,所谓理通事还没通。“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憨山大师说“到此方拈出真宰二字。要人悟此则为真知矣。”我看到的大部分注释都说“真宰”是有一个真正的主人,一个真正的主宰者。“若有真宰”,“若有”是一个疑问,假如有一个真宰,“而特不得其眹”,但是你不知道它的征兆。接下来说“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信”,《庄子发微》解释为消息,我引申一下解为特征,你的一言一行,都能反映出一个相对稳定、可靠的特征,但又看不见具体的形状、相貌,一言一行中都有相对应的情绪反应,但又没有固定的形状、相貌,这里还是在讲“莫知其所萌”。


这里的“真宰”是最后要去悟的那个真我吗?我反复思考,认为并不是这个意思。前面讲到“藐姑射山”的神人是无功、无名、无己,无己难道是真宰吗?我看不能等同。如果非要说有个主宰者,其实还是那个“萌”。为什么这么说?从开头的“吾丧我”到大言、小言、大知、小知是在讲破除固有的知见,整篇《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在讲物化,并不是要去找到那个真宰,这一点在后面还将会作进一步的论述。



樗下卧客本名刘伟思,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0年上海德瑞姆培训),对精神分析自体客体理论,禅与精神分析有深入研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南传佛教、禅宗、老庄皆有深刻的体悟。

自2010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至今已经积累丰富的咨询经验,拥有多个三年以上的咨询案例。努力以西方心理学对人的分析为参照,结合中国历史、文化来理解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尤其擅长从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原生家族中的核心问题及其背后的文化力量的影响,来处理来访者的焦虑、抑郁、委屈、愤怒、悲伤等情绪、情感,通过对自我的深度分析,修通亲密关系,实现对自我的理解和接纳。

在咨询中,自觉运用中国传统智慧的象思维来感受来访者的生存之境,用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性场景描述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呈现来访者的生命状态,帮助来访者重建自我,获得面对人生困境的能力,找回生命的本真、本然,让生命充盈丰满。


刘伟思老师详细介绍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

运用“象思维”找回来访者的“本真之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