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日青年对话》将上演

(2014-08-06 14:04:56)

向大家报告一下最新的节目情况:

 

《寰宇大战略》最近正在策划、组织《中日青年对话》,一连三集,将于近日在深圳录制,若无意外情况,将在17日晚上播出。

 

今年上半年,《寰宇大战略》组织了一系列《中日对话》节目,其中包括《中日外交家对话》、《中日防务人士对话》和《中日学者对话》,每个主题的篇幅分别为两集节目。

 

同时,今年上半年,《寰宇大战略》还分别策划、播出了《中国军方人士对话海外》(上、下)、《华人思想家对话》(上、下)和《中国鹰鸽两派巅峰对决》《上、下》。

 

这些对话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和互联网上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节目的品牌效应不但成型,而且正在不断延伸。

 

今年下半年,《寰宇大战略》除将播出《中日青年对话》系列外,还正在策划《中日记者对话》和《中日普通民众对话》等系列。这些节目不久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

 

策划《中日青年对话》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30年后,中日关系将怎样?我们的节目团队正在整理、制作30年前三千日本青年访华的镜头。

 

整整30年前,我大学毕业。那时的中国很穷,但似乎人人都有梦想。那时的中日关系,正在倡导“面向21世纪”,希望两国青年加强往来,等到30年后,亦即2014年的时候,这些青年人主导中日关系时,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30年过去了,2014年来临了,一切却都时过境迁,人事皆非,今天的中日关系与当年的设想完全背道而驰。更有甚者,当年三千日本青年访华团中,就有前任的日本首相野田等人。

 

到底是当年的设计错了?还是今天的人们错了?如果是当年错了,那是否意味着未来中日必有一战?如果今天的人们错了,那是否意味着明天开始应当纠错?

 

更重要的是:今天30岁左右的中日年轻人,30年后主导中日关系时,他们是战是和?是理解还是误解?是越靠越近,还是渐行渐远?

 

如前所述,30年前我大学毕业。有一天晚上,我正和初恋女友在逛马路。身旁经过三千日本青年访华的车队,热闹、喧哗,但给人以希望。30年后,我早已不知当年初恋女友的去向,我们早在20多年前就已成为陌路人,双方从此不再对于对方的任何一点踪迹有兴趣。这种情形可能会延续终生。

 

这似乎是一场人生的缩影。而把这一缩影与当年经过我们身边的三千日本访华团车队的镜头合在一起,却让人感到一丝荒诞。然而这荒诞却似乎又隐藏着某种“合理”。

 

既然本来就是陌路人,为何硬要扭在一起?但这个道理却只适合于情人之间,而不适合于邻国之间。其背后的显见而残酷:情人不合可以选择,但邻国却无法选择;一旦开战,遭遇生灵涂炭的必定是平民百姓。

 

30年后的中日关系究竟将如何?听听今天的中日青年人怎么说。

 

此次《中日青年对话》,我们分别邀请两位中国嘉宾和两位日本嘉宾(日本之一是日本青年作家加藤嘉一)。在深圳现场和东京现场,将分别有中日双方的青年人作为观察员加入讨论。整个对话阵容庞大,场景多元。

 

另外,上周向大家报告:我的“大女儿”《震海听风录》最近改版,将增加英文播出、中文字幕的频率,以求最真实地反映全球各地人们的声音,而不是由一些华人的“职业嘉宾”自说自话。

 

这个改版背后的哲学是,我们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定位成:在陪伴中引领,而不是在迎合中被逐渐抛弃。

 

上周三,纯英文加中文字幕的《集体自卫权:中美日三方人士对话》(上集)播出。前天公布的收视率调查显示,收视率相当不错。这似乎也显示观众对我们改版的认可度。

 

今晚,《集体自卫权:中美日三方人士对话》(下集)将播出。三方人士更为唇枪舌剑,从中也让人更多了解各方的真实想法。大家可以再关注。今晚19:25,凤凰卫视中文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