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对高明的医生爱称他“誉满杏林”。不了解者,或以为这只是赞其医术,懂得“杏林”一词出典的,都明白,中间更包藴着对医德的推崇。相传三国时,吴国有个隐居庐山的医生董奉,为人治病从不收钱,只要病人愈后在他居住的山前栽植杏树:重病愈者再五棵,轻病愈者栽一棵。董奉医术甚高,慕名而来并被治好的不计其数。积年累月,所载杏树蔚然成林。他的医德不仅受人景仰,连山中的飞禽走兽也受到感化,相约来林间嬉戏,犹如为他锄草耘地,因而杏林杂草不生,长势繁茂,每到杏子大熟,远远望去,果实累累,黄灿诱人。
董奉在林中建了草仓,又在林边竖了块牌子。牌子上写道:想要前来买杏子的,无须付钱,只要将盛杏子的器物盛些谷子带来倒到草仓中,自去取杏。好心的董医生既然这么说,想尝杏子的都乐意照办。于是,每年董奉都因这杏子得了许多谷米。董奉又用这些谷米赈灾济贫,救助断粮缺食的往来人群。
治病不计报酬,植树又保护了生态。而以杏换谷,想的是赈济贫苦大众,董奉的仁心可谓无所不及,这样的医德也可谓尽善尽美了。所以,若中医称颂某位医生“誉满杏林”,则不仅其医术精湛,他的医德也必是一等的高尚,倘不如此,一想到三国的董奉,如何担当得起?
至于中医的医德究竟该达到怎样的境界,要说完全自非三言两语,好在前面提到的孙思邈就有他的理解。他说:“凡大病治病,必当安神定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普救众灵之苦。若有疾苦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庶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从这段掷地有金石声的话语中体会到,我国医学历来对医德要求是如何的至高至极,我国历代医学家行医之心又是如何的至精至城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