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网上的两则报道让我的内心总在隐隐作痛。
一则是4月13日晚,湖南衡阳一名12岁的小男孩肖某用水果刀将姑妈一家三口杀害。嫌犯已承认犯案事实。犯罪嫌疑人肖某2000年2月19日出生,衡阳县岘山乡灵官村人,现为该县城某中学初一寄宿学生,假期寄居姑姑家。9年前,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对姑姑管教甚严产生抵触情绪。4月13日下午,其放假后回到姑姑家,因姑姑不在家,晚餐无着落,肖某顿生怨恨,将放学回家的表弟表妹杀害,未等离开,又将接着回家的姑姑杀害,草率清理现场后逃离。
另一则是4月13日晚,19点30分左右,山东一位14岁的初二女生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经抢救无效后身亡。据女生妈妈说,下午孩子放学回来还很开心,还说这个周末要吃鸡翅。晚饭后,妈妈收到了老师发给家长的短信,要求还没理发的女生这周末必须理发。这已是老师的第三条短信来催了。孩子听后坚决地说不剪,然后腾地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拉开窗户只犹豫了一秒钟就跳了下去,在那一瞬间,女生的妈妈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
这两则报道让我产生了很多想法和感悟。
1.这两个事件都发生在2012年4月13日晚,是巧合?还是规律?
如果是巧合,同一天发生两起与青少年有关的命案,不论是自杀还是他杀,都很令人心痛和惋惜!
如果是规律,难道与季节有关吗?看看相关报道——
人常说,“菜花黄,疯子忙”,春天是各类精神疾病的多发期。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杜亚松博士认为,春天气压较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诱发精神分裂症等多种重型精神病;而春季连绵的阴雨天气则是抑郁症高发的外部因素;即便对于大部分精神健康的人群,春天如孩儿脸般多变的气候也会使人们情绪波动较快、容易烦躁不安。
自杀、酗酒、吵架……一到春季,人们便发现媒体报道的社会新闻频频出现类似事件。这是因为春季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一些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事,赶上这个季节便会诱发情绪中的不稳定因素。
在春季的各类精神疾病中,抑郁症较为常见。心理学专家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说来,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不爱说话、独往独来、孤僻的人比较容易患抑郁症,他(她)们平日里比较沉默寡言,喜欢沉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与此同时,这些人性格软弱、多愁善感、对自身的健康过分关注,当遇到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如工作压力过重、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患有躯体疾病等因素时易出现担心、焦虑、无助,加上春季这样特殊的气候,难免发生抑郁苦闷悲观情绪。
但是,性格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些临时突发的事件也可能导致性格开朗的人处于抑郁状态。处在抑郁状态的人很少主动找别人倾诉,很多因素限制了他们。周围的人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出现在他们身上的抑郁症症状,他们的某些行为是有共同点的。
应对措施:引导患者谈出致病因素,同时与家属共同鼓励患者正确认识,去应付所遇到的心理危机。患者本人应尽力改变自己的性格,多与人交流。
2.两个事件的中心人物都处在花季年龄,如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还没开始绽放,却已凋零。谁之过?
我在网上看到有朋友评论,说12岁男孩儿能做出杀亲之事,与父母离异有直接关系,都怪父母离异。我不很赞同。现代社会虽然离婚率在提高,虽然有很多孩子在父母离异后出现了种种问题,但同样也有一些孩子在父母离异后仍然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的学生中就有这样阳光的单亲孩子,这些孩子成熟懂事和纯真可爱,在不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时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是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所以,父母离异不离异,不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也可能只是诱因,也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根本原因还在于孩子的第一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是否合情合理,是否遵循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满足了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心理与精神需求等。
对于14岁女孩儿自杀一事,她的妈妈觉得事发突然,措手不及。除了说明她很不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外,也能看出她对孩子教育有着严重的缺失,至少她没有让孩子学会爱惜生命,更别提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问题或挫折。当然,对于此事的发生,家校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在这里我们不是很清楚事实的真相,所以不探讨到底是谁的责任,也不讨论责任比例的划分,我只想说的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需要与学生充分沟通,给孩子做好思想工作,不能简单行事,更不能随意处罚。而对于这种需要家长配合的校规校纪,在面对学校看似冷冰冰的制度面前,家长更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思想引导和精神关爱,即使真的想抵抗,也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两个孩子,两个悲剧,他们的成长中缺爱,缺理解,缺关怀,缺责任,缺坚强……缺失太多,营养不足的花骨朵儿只好凋零……
3.悲剧的种子何时被埋下?
其实,作为多年在中学一线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特别是家庭中的心理教育更加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孩子首先都是在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即使很早就送到幼儿园里,3岁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那么3岁以前的每一天也是受父母或第一抚养者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他们的各种教育。而这三年中的点点滴滴很可能影响到了孩子人生中的每一天。幼儿园里的三年教育固然也会对孩子有所影响,但孩子回到家中,仍然被强化着生命前三年接受到的教育,如果与幼儿园教育是反向而行的,那必然会强烈冲击幼儿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惯性之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即5<2,幼儿园里的5天教育抵不过孩子周末2天在家受到的影响。孩子们6、7岁进入小学,家庭教育的烙印已深深留在孩子的心中、身上,学校接收到的是奠定有不同心理和行为基础的学生,即使学校教育再怎么想因材施教,也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孩子的差异,不可能重新规范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此时的家庭教育还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跟不上孩子的身心发展,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必然成为孩子成长的巨大阻力,而这一切很多家长却全然不知。稀里糊涂的六年小学时期混完了,家长们都觉得孩子们没什么大问题,成长中有点小问题很正常,都能解决得了,一切貌似风平浪静相安无事。但是,进入初中后,当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突然增强,当孩子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言听计从”,不再“听话”,甚至发生了各种悲剧,家长们立刻慌了手脚,使劲浑身解数似乎都无济于事,精疲力尽之后无助、无奈齐上心头,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很多家长茫然了,一时间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是啊,教育,永远都是润物细无声的,真正影响人心灵的东西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润物如此,毁物亦如此。
每天早上我在车上看着窗外的行人,我都在想,一个成年人每天都要做多少3岁以前,或者是6岁以前都要做的事?比如,吃饭,穿衣,行走,洗漱,与人交流……每当我下班回家,看见4岁多的儿子快乐地做着一切他想做的事儿时,我又在想,他现在做的每一件事,在他长大之后,又有哪些事情会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天不断重复?又有哪些事会在他未来的日子里对他有重要影响?……
大家都知道“量变到质变”的含义,但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过成长中“量变”的过程?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使家长们希望孩子受到一两次或两三次积极教育后就能改头换面,换一个人,忘记了“量变”需要一个过程;而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又在每一天不断影响着孩子,坚持不懈地推进着负面的“量变”进程,直到孩子出现“质变”时才幡然醒悟(有些家长甚至始终都没醒悟)。
有人说,家庭塑造人,学校提升人。作为学校的心理老师,我们竭尽全力去帮助每一个孩子提升自己,但家庭塑造出来的孩子差异太大,我们也只能量力而行,毕竟教育不是万能的。所以,我真心希望在“塑造”阶段,家长们就能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家庭中多一些心理教育,即使没学过心理学,至少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一些尊重,一些理解,一些支持,一些温暖,一些你力所能及的思想引导,在你希望孩子如何做时你首先做好自己,以身示范。
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