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
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现代心理学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证实。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
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它真的像一根魔杖,越来越显示出神奇的作用。
人们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就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就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自觉。人们很少能看到这种表象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那就是课外阅读。(以上节选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关于阅读教育他做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100
篇文章中,就有38篇是关于阅读教育的论述。他认为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自我教育,培养开发智力,构建智力背景,减轻学业负担。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他的阅读教育思想,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是青少年自我教育的开始
“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一些教育家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组织集体劳动、灌输道德准则、开展公益活动和参加各种社团。这些活动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作用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集体劳动,青少年“只不过把劳动看成一种义务而已”。教师在讲授道德准则时,由于缺乏针对性而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是毫无热情和无动于衷的”,即使是教育家们认为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都是带着同样冷漠的态度来‘掌握’”。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变成了布置下来的任务”,“许多少年把帮助残废者、帮助老年人这一类活动,冷漠地看成是‘索然无味的’事情”。由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目的是,“应当尽量用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占住’少年们的心”,“不要让他们落人坏的同伙里去”,所以,效果是“只能在他们的精神里播种空虚和无聊”。苏霍姆林斯基从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一本好书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尤其是英雄人物传记更能激发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青少年在阅读英雄人物传记时,必然会被英雄人物的道德美所吸引,震撼、赞赏和摹仿;必然会用英雄人物的眼光来看自己,用英勇行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必然会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悔恨,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激动——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怎样才能使阅读成为自我教育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的行之有效的做法是:环境和好书。首先,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帕夫雷什中学购买了大量的图书,简直就是书的海洋,适合各种年龄和性格儿童发展的书籍随处可见,学生随时可以借到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其次,引导学生读书。他要求教师积极向学生推荐好书,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少年都有一本心爱的书。“只有当每一个青少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自我教育目的。”
二、阅读是开启青少年智力的金钥匙开发智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改变这种状况,他积极探索智力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影响学生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学校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在低年级时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中、高年级时,却变得反应迟钝、态度冷淡、学习困难。这种现象恰与教学论所说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的原理完全相反。对这种现象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后,他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缺陷,其根源就在于“他们不会阅读!”与此同时,他对一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的现象也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学生的学习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他认为,这些学生并不是有过人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促进了智力才能的发展。由此,他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学生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他的智力发展。”因此,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从小做起,坚持不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首先,阅读能力必须从早期教育开始培养。因为,学生“不会阅读的情况是早在三、四年级的什么时候就扎了根并且固定化了的,它对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烙印”。其次,阅读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学生在一至四年级,每天最少有半个小时用来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朗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
三、阅读是构建青少年“智力背景”的方法
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物理对学生来说是最感困难的学科之一,学习内容中包含了大量难以理解的、需要记忆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将要学习的每一个新概念相配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向学生推荐有趣、有吸引力的相关书籍。例如在教电流是自由电子的流动这个科学概念时,“发现学生们对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对这一复杂的物理现象“好像脑子里已经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木块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他还在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他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他将这个“知识体系”称之为“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要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广阔的“智力背景”来自于广泛的阅读。因此。他要求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每天都要读书,读与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他对学生说,“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学习效率就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
四、阅读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凡是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其学习负担是沉重的。他指出,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必然不可避免;如果一个学生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必然是不堪忍受的重负;这是什么原因?其原因是:由于没有课外阅读,必然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课堂学习效果差,必然占用课后时间,课后时间被占用,必然造成学习负担就重,学习负担重,必然无法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课外阅读——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是苏霍姆林斯基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的一条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他指出“教学论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在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识的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而学习的材料所占的比重越大,他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课外阅读的材料中,必然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相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就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共鸣,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课堂效益提高了,课后负担就减轻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如果一个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那么他不仅能够轻松地、优秀地完成学业,而且能满足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活动)的兴趣。他高声疾呼“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五、阅读是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顺利学习的重要手段
不会阅读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组织各科教师(地理、历史、自然、物理、化学、数学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技能,发现许多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方面,达不到自觉地领会教材的程度。而这些学生正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是支离破碎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一个词一个词阅读的人,他必然在学习上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实际上他是不可能正常地学习的。我国学校里成千上万的落后生、不及格生和留级生,一般地说就是那些没有学会阅读的少年。”
阅读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许多教师、学生家长,甚至一些学校领导都认为要靠补课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然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他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他要求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指出,这种做法“不仅是通过阅读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重要的是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解决困难的能力就越强,遇到的困难就越少。在三十多年教学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他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有效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