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现在3岁4个月,在高新一幼上小班。因我和老公工作繁忙,照顾不到他,但又希望每天能见到他,与他交流,所以在儿子出生后我们请我父母来与我们同住,方便照料儿子。
平时我和老公都起得比较早,为了不打扰到儿子休息,所以儿子一直与我父母同屋住。
今早儿子醒得特别早,在我刚刚起床还没洗漱时就听到儿子喊我:“妈妈,我想你了!妈妈,我想你了!”我立刻跑进父母的卧室,问儿子怎么了,儿子很委屈地说:“妈妈,我想你了,我想你陪我睡。”
我走到儿子的床边,侧躺下来,抚摸着他的小脑袋,温和地对他说:“宝贝儿,妈妈马上就要上班了,现在没有时间陪你睡,等妈妈下班了,立刻回家陪你玩,晚上再陪你睡觉好吗?”儿子从被窝里伸出一只小手,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就是想你了嘛,你就在那里上班就好了嘛。”说着,他又伸出另一只手指了指我父亲的电脑。顿时,大家都笑了。因为我父亲退休在家经常用电脑做一些事情,儿子有时会去捣乱他,我父亲就说他正在上班工作,让儿子先去玩不要影响他工作。所以,儿子认为用电脑就是在上班工作了。
我继续温柔地抚摸着儿子的小脑袋,简要地给他讲了讲我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不是像阿公那样只在电脑前工作。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很懂事地说:“好吧,妈妈去上班吧,我还是想你。”我亲了一下儿子的额头,很高兴地说:“我的儿子真懂事!妈妈也想你,所以妈妈下班后很快就会回来的。你乖乖继续睡觉哦。”儿子又点点头。我这才离开儿子的床。
当我刚刚走到卧室门口,儿子在床上大喊:“妈妈,下班早点回来!我放学回来就会问阿婆你怎么还没回来。”我也大声地对儿子说:“好的,没问题,妈妈一下班就回来陪你。宝贝儿,我爱你!”儿子也大喊:“妈妈,我爱你!你去上班吧,再见!”
“宝贝儿,再见!”我边说这句话,边关上卧室的门。在关上门的那一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很惭愧,惭愧平日忙工作,忙自己的琐事,陪儿子的时间太少!
快速回忆我的一天,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每天第一次见儿子基本上已到晚饭时,晚饭后还没怎么陪他玩,他又到该洗漱和睡觉的时间,有时如果晚上有应酬不回家吃饭,等应酬完回到家儿子已经睡了。回想每天下午我下班回来,儿子会立刻放下手中的玩具来给我开门,给我拿拖鞋,给我倒水喝,还给我唱“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那首歌,我更加惭愧自己不是个称职的母亲。
儿子今早的这番话,很明显是一个“需要爱”的提示,甚至说是个警钟!它已敲响了我对儿子关注、关爱不够的警钟!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7岁前是建立亲子关系紧密感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一辈子都难以再建立很亲密很紧密的联系了。7岁后,孩子进入小学,同伴关系渐渐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孩子与父母的联系,特别当亲子关系出现小危机时,同伴关系会更加紧密。12岁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多,若不妥善处理,他们会在同伴那里寻求更多归属感和信赖感,同伴关系在他们的生活中会越发重要,甚至有时会取代亲子关系。所以,7岁前,孩子还没有与其他人建立更为亲密和紧密的联系时,父母足够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建立紧密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7岁前,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关爱越多,这颗“爱”的种子才越饱满,7岁后他才会将这种亲子之爱继续保持、延续、发展下去,才不会在未来出现更多亲子问题。即使在青春期里孩子和父母会出现种种亲子危机,但那颗饱满的“爱”的种子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它会在危机时刻来抚慰孩子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不要借口自己有多忙,不要借口自己有多累,如果真的爱孩子,千万别对孩子那些“需要爱”的提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爱”的警钟已敲响,我们做父母的要好好反思,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多留些时间关爱孩子,让我们陪孩子一起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