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听评课教研活动记录
(2016-03-30 17:59:30)
标签:
反思教育文化 |
分类: 反思 |
时间: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下午第一二节课
地点:五年级数学办公室
参加人员:C校长、SLC、五年级数学老师
主题:听评课
主持:CCX
活动过程
第一项:JSP老师执教《纳税》
第二项:评课
JSP老师自评
主要优点:算理处理得比较好。
不足:3%理解再深入些就更好了;拓展未能进行。
SLC老师评课
一、基础训练到位。解老师先让学生列式计算、后因耗时较长,就让学生只列式不计算,突出算理的理解。
二、注重自学、交流,突破概念理解难点,因为纳税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知识的陌生和专业术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解老师一生活事例为依托,让学生读、边读边把重要的画下来、交流、质疑。通过计算税率帮助学生理解,能减低专业术语的难以理解。
三、解老师这节课上好像没有合作交流情况。建议多给学生创设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以一两位学生的理解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习。
四、老师引导比较到位
(一)在自学交流、质疑环节,体现出了老师引导比较到位。老师都抓住关键两个关键句子让学生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解老师让学生辨析比值与比率,很好的把握了教材、让学生马上与前面的出勤率等建立联系。
(二)在理解税率时,解老师从意义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没有明确,等例题解决后交流时出现等式性质说出来,老师板书税额=营业额*税率。我比较赞同的做法: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总结,这是学生在学习。
建议:解老师在总结公式的时候把总收入用营业额代替,有些不妥。因为营业额是总收入中的一种,这是从属关系。
五、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倾听、独立思考、积极交流、做完检查,不说话、不做小动作。解老师的学生倾听的能力还需提高。还要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尤其是先做完的学生要边举手边检查、或说一说数量关系。
六、要及时总结。可以放在新授后,也可以放在下课前。内容可以是什么是税率,举例说明一下,由税率公式想到哪些?怎么理解?如果是你有什么收获,也可以,但不全面的要补充完整。
七、板书要提前设计,要有条理性,不能太乱。黑板上面可以是公式:应纳税额:总收入=税率,下面是红点解决步骤。
XSZ老师评课
一、审题方面还不够,老师引导多了些。
二、认识比率时一会是数字、一会是术语,有点乱。
KJQ老师评课
一、课始基础训练到位,耗时多了点,如何减少点时间。
二、自主学习很好,让学生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
C校长评课
一、这是新的知识,业务组要集体备课,达成共识,不能到讲后还有这么大的意见分歧。
二、解老师准备很充分,设计很认真。备课很投入,有时候没有教案,但有腹案,说明认真准备了。
三、基础训练不要处理太细了,再加入一些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与本节课有直接联系。
四、新授部分可以以两个例子让学生体验税率的含义,然后再给出课本上的一句话,让学生谈自己对税率的理解,这样能缩短学生对陌生词语的距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
五、老师爱讲得多,要把机会给学生,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讨论要有价值,不是互相背一遍。出示题目让学生审题后,无论难易都要让学生尝试去做,老师不能先讲,然后让学生交流,最后展示,错的纠正。这样对的学生是自己的努力,错的同学会有当头棒喝的痛击,就能吸取教训,以后在审题等方面更加努力,印象会更深刻,努力方向会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