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过程的公平与公正(杂谈)
(2012-12-12 07:45:55)
标签:
杂谈意义成就媒体许多 |
分类: 随笔 |
【士仑】“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过程的公平与公正(杂谈)
在我国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中,随便拉出一位,头上所获得的各类奖项可能都有一大堆,而像莫言等著名的作家头上,所获得的各种荣誉或是重量级的奖项恐怕就会更多,但无论获奖多少,即便是获得了最著名的“矛盾文学奖”,既没有引起人们议论,也更没有给人们留下多深的记忆,而媒体刚刚报道出莫言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下子就引起众多关注,莫言是否能够获奖暂时还是未知数,但据有媒体报道说,无论是正版公司还是盗版商,都已经做好“再版”莫言作品的准备,只要莫言荣获“诺奖”,机器立马开印。
据公开资料显示,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距今已100多年历史,中国本土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中还是空白。
按说,一个国家政府设立奖项,对世界范围内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这在很多国家也并不鲜见,但几乎没有任何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能够与“诺奖”相提并论,尤其是在5大奖项之一的“诺贝尔文学奖”,几乎每一位获奖者都成为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不仅其个人一夜之间名扬世界,其作品也会成为世界各国畅销不衰的经典。能够荣获“诺文奖”,不仅是世界各国作家终身追求的目标,其价值比运动员获得奥运金牌甚至都要珍贵许多,正是“诺文奖”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再加上百余年中国作家榜上无名,因此,莫言入围“诺文奖”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受到公众舆论的广泛关注。
我们关注莫言是否如愿以偿获奖,倒不如去探究“诺奖”何以具备如此大的魅力,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国家和地方各部门每年对单位、个人或产品服务等评出的奖项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但其结果是,几乎没有哪项评奖不遭到质疑,就连国家工程院院士评选都未能幸免,在文学界,代表最高创作成就的“矛盾文学奖”同样遭到公众质疑,但追溯“诺文奖”百余年来却没有出现任何“杂音”,其严谨公正的评选程序和态度,甚至连博彩公司都把其作为一项业务来开展,不到宣布的那一刻,几乎没有人能够猜对答案,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有任何商业行为或是企业赞助,入选者亦无需花钱打通任何关系,甚至明确规定包括瑞典和挪威政府都不得干涉,完全凭作品取胜,报道中也说,参与评选的全体院士在最后近半年时间里,其主要任务就是阅读5名候选作家的作品,撰写评估报告,并在最后进行表决,得票超过半数者则成为文学奖得主。过程之严谨几乎是无懈可击。
实际上,莫言只是这次入围“诺文奖”18名候选人,经过压缩后5名“短名单”中的一位,是否最终得奖与眼下的“热门”或是“炒作”没有任何联系,莫言一旦获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乃至在世界文坛的震撼确实不容低估,但这也不是我们关注所能左右或决定了的,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诺文奖”的评选过程中吸取经验,将其融汇到我们的各类评奖中去,在任何社会里,都不能忽视“优秀榜样”的力量,而“优秀榜样”的评选如果失去严谨和公正,不仅让榜样失去应有的“正能量”,相反还会造成更消极的影响,不只是局限于文学评奖,其他各类“评优创先”都是如此,当我们自己所有的评选都能够经得住公众的质疑和时间的验证,对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恐怕远比莫言荣获“诺文奖”意义要大的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