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韵(散文)

(2010-07-28 08:16:09)
标签:

竹韵

竹子

四君子

竹笛

竹鞋

中国

散文

原创

文化

分类: 散文

    竹与梅兰菊一起被称为“四君子”,与梅花的傲,兰花的雅和菊花纯相对应,竹子更多地体现的是韵,这种韵蕴含在长在山间田园的竹子身上,蕴含在用竹子做成的器皿上,蕴含在与竹子有关的典故传说里,蕴含在用竹子做成的乐器演奏的黄钟大吕中,更蕴含在古今中外那些爱竹人的心田。 
    认识竹子是离开东北家乡以后的事了,东北气候寒冷不适宜竹子生长,所以从小是从小的例如筷子呀、说快板用的板子呀,以及用来吹奏的一支支竹笛开始认识竹子的;大的则是用竹稍做的大扫把,和在当时并不多见的竹编的桌椅箱包之类,由于东北干燥,所见到的竹制品记忆中都是些破旧残损的,记得当时看过一纪录片《毛竹》,这也就形成了最初对竹子的印象,有些光怪陆离支离破碎。
    以后到过很多地方,但多半是在北方,有些地方可零星见有竹子,但终因不是竹子的故乡,那些用来观赏的一簇簇竹子并无南方竹子的体态和风韵,尤其是到了冬季,更显得有几分凄凉和萧瑟,于是便再也不忍心在那些地方见到竹子,也就没了领略竹韵的心情了,从这一点来说北方人多是不识竹的。
    真正认识竹子还是到四川以后,中国是竹的故乡,全世界约有100属1000多种竹子,而中国有37属约500种,以四川地区生长的为主。如果你到过蜀南竹海才可谓真正见过竹子,才能够开始赏竹,论竹,赞竹和爱竹,也才能够玩味竹子的神韵,领略竹子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的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们日常衣、食、住、行中都离不开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道:“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所以说竹是君子的化身,竹是“四君子”中的君子。
    无论什么种类的竹子其身形都是笔直的,主干如此,枝桠也如此,恰是宁折不弯刚直不阿的大丈夫,昂然地屹立于天地之间,向世间的万物诠释着正直,用伟岸的身躯为人类树立了品行端正的典范,使多少所谓的正人君子自惭形秽,这是令多少文人墨客慨叹的正直的竹韵。
    竹子是有竹节的,从最初探出头来的竹笋开始,便一节一节向上生长,有的可以长到十几二十几米高,但永远是向上的,她用旺盛的生命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向着天空,向着太阳,恣意尽情地向上向上,为锐意进取做了很好的注解,这是所谓的有节奋进的竹韵。
  竹与其它树木所不同的是其躯干不是实心的,笔直刚劲的的躯干内部空空如也,就如同一位襟怀若谷的智者或是开朗大度的长辈,讲述着久远的传说和那古人先贤的至理名言,向你诉说无欲无求的超脱,宛若是一尊菩萨笑容世间难容之事,这是令人仰慕的大度虚怀的竹韵。  
    大多数不了解竹子的人都认为竹子是不开花的。其实不然,竹子是有花的,只是竹子的花不那么张扬,不那么过分的绚丽和华美,所以竹子总是素面朝天,独自的绿着,独自苍翠着,以一种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姿态面世,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质朴的竹韵。  
    竹子超然而立,高大伟岸顶天立地,与其它植物相比竹子超凡而脱俗,如果说池塘中的荷花是出污泥而不染,那么山间的竹子就是出凡尘而不俗,她好像来自天上仙境,用那冰晶玉洁般的身躯点缀着山谷河川,勾勒世间的纯真与善美,这是令人爱恋珍惜的卓尔的竹韵。  
    竹子虽高大挺拔,但却不像松树喜欢茕茕孑立,竹子多丛生,就像山间的灌木一撮撮一簇簇,只是比灌木更紧密更和睦,一团团一簇簇相依相拥的竹子像一群群兄弟姐妹,像一个个家庭,在纷繁复杂的自然间相拥相恋相爱,齐心合力筑起了一道道竹的长城,这是令人推崇的团结善群的竹韵。  
    竹的用处之广大恐是其它树木和植物无法比拟的,有关用竹记载文字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多年以前,其他诸如竹用作器皿,用作建筑,用于乐器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可以说竹子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可谓任劳任怨与世无争,这是令人难忘的奉献担当的竹韵。
    竹以她特有的韵成就了无数文人墨客,才有了诗圣文豪咏竹赞竹的千古名句,大诗人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就写到: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足见诗人对竹的爱怜,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竹韵的溢美之词。  
  郑板桥对竹子有着特殊的喜爱,他泼墨画竹,题诗咏竹,认为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闲中闷中有伴,计中画中有情。”可以说是竹的挚友与知音了。在为人处世上,他以竹石气节自比:“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之。”在积极进取上,他借竹而直抒胸臆:“画工何事好离奇,一竿掀天去不知。若使循循墙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时。”表达了何等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对爱情的追求上,他借竹咏志,表达护花使者的决心:“笋芽沿江二月新,家家厨前剥春筠。此身愿劈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在克服困难上,他主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富含哲理的诗句,通过生活体验,娓娓道来,没有惊人之语,却引人深深思索,大长自己志气。其画竹、咏竹、爱竹被后人传为佳话,纷纷效仿之。而那被传为至理名言的“难得糊涂”,是否是在美酒伴着竹风竹韵时写就的,也不得而知。
    竹子是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分不开的,而中国南方有一民间乐种,直接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从那牛背上的牧童吹响动听的竹笛,苗寨传情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无论是久远孩童的牧笛,还是古朴激昂的《十面埋伏》,也许是委婉动听的《雨打芭蕉》,抑或是现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竹韵在其中,令竹笼中的鸟儿侧耳聆听,品味那古香古色的韵,和那如青烟袅袅般萦绕的竹的香。
    竹子如诗。
    竹子如画。

    竹子如歌。
    请在如诗如画如歌的自然中,品评竹魅人的韵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