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离开丽景门,驱车前往龙门石窟,只见这里青峰屏峙,绿水畅流,宏伟气势的龙门大桥犹如彩虹卧波,雄跨于伊水之上,飞架于龙门之口,令人感叹不止。由于天气晴好,两岸垂柳枝叶婆娑,宛如碧玉丝绦,微风吹过摇曳生姿,它那长长的、软软的,倒垂的柳枝,就像绿色的彩带,在微风中、在湖面上飘飘摆摆,动作是那样轻快,那样温柔。柳树沐浴着阳光,吮吸着雨露,在堤岸边茁壮成长,装点着祖国的美好河山。一望无际的湖面、宏伟的龙门大桥、倒垂的柳枝、绿绿的草丛,眼前的美景一扫旅途中的疲惫,立马令人神清气爽。我忘记了疲劳,端起照相机尽情的拍摄,留住这美好的景色,留住这美好的瞬间!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自古以来,龙门已成为游洛阳的第一景观。所谓“石窟”,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走进洛阳龙门石窟西山景区,首先看见的是禹王池,它位于石堤右侧的山崖下,长8.2米、宽6.6米,池中清泉翻涌,绿草茵茵,泉水温度一年四季都保持在25、6度之间。龙门有多个泉眼,而禹王池的泉水则是最盛的,池东有一出水口,雕有一石蛤蟆,人称“蛤蟆嘴”,翻腾着的泉水由此飞泻而下,状若悬瀑,喷珠溅玉,直入伊水。也因为有了泉水,龙门石窟这一历史文化景区多了一分灵气。
登上了长长的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也就是龙门石窟最出名的、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所在地。“卢舍那”光明普照的意思,导游告诉我们,她的整个身躯高17.14米,头高四米,两只耳朵个1.9米,象一坐山耸立在伊河岸边。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游人们一步步踏上数不清的台阶瞻仰大佛的尊容,也都纷纷合影留念。据传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样子雕刻的,想必武则天当年也是一位漂亮的大美女。卢舍那大佛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她具有母亲的慈祥,有帝王的威严,还有佛祖的慈悲。卢舍那大佛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起敬之感。







龙门石窟的辉煌,显示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面前,望着历时1500多年仍然惟妙惟肖的佛像,由衷赞美那些无名的能工巧匠,赞美先人们超常的雕刻技艺。我为我们的祖先骄傲,更为我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