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游船旅游 |
分类: 纪实摄影 |
民间有云:“晴西湖不如雨西湖”。9月11日,刚下过雨的西湖,烟雨蒙蒙的感觉,空气相当的不错,天气也刚刚好不冷不热的。此时的西湖行程,选择了三潭印月。因为我们日常使用的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图案,就是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所以来到西湖,三潭印月必须去欣赏一下,而且正好可以乘坐游船,欣西湖美景。
在花港码头乘船上三潭印月岛上游览,也可以乘船游西湖,都是不错的体验。
游船上赏西湖美景,远山近水,绿绿的岛屿,水上漂浮的小船,碧波荡漾的湖水,这幅画面多有诗意啊!
北宋文人苏轼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湖泥堆筑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后人为纪念苏轼,将此堤命名为“苏堤”。从西湖湖中观苏堤,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绿色和对面山上翠绿的树木连成一片,横亘在西湖之中,两岸桃柳成荫,互相辉映,美不胜收。
三潭印月又称“小瀛洲”,位于西湖中部偏南的湖面上,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唯一能上岛游览的一个,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先贤祠、开网亭、亭亭亭、九石狮、九曲桥等等,颇为精致,是江南水上庭院艺术的代表作。
小瀛洲殿正门悬挂着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书写的“小瀛洲”三字匾额,两边柱上挂着“天赐湖上名园,绿野初开,十亩荷花三径竹;人在瀛洲仙境,红尘不到,四围潭水一房山”的对联。
走进小瀛洲正厅,迎面是一块称“天水合壁”的匾额。两边墙壁上悬挂西湖题名景观的发展简史简介和“西湖十景”、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的介绍。
小瀛洲正厅的南门上有康熙手书“三潭印月”匾额。
走出小瀛洲,迎面一座建筑,歇山式敞轩先贤祠。先贤祠的南面门上悬挂着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的隶书匾额:湖毓高行。门厅左右为江苏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先生的楹联:来往游人须知爱惜花柳,春秋佳日切莫辜负湖山。
穿过先贤祠,来到九曲桥畔,正面一块大石,名“九狮石”,上有九只形态各异的狮子。仔细辨认一下,就会发现这九只狮子有的形似,有的神似,很有意趣。
“九狮石”两边各有一亭,右面一亭为三角亭,造型别致,名开网亭,取开网放生之意。亭前柱上为罗榘题书的楹联:一檐虚待山光补;片席平分潭影清。
左边这个名字独特的四角亭,名曰“亭亭亭”,取明代聂大年诗“三塔亭亭引碧流”之句。
先贤祠往前是九曲平桥,这是三潭印月岛上的九曲桥,有九转三十个弯,为全岛的中轴曲线。
走过桥有一造型别致的卍字亭,清光绪年间始建,2005年仿原来样式重修,亭外观为“卍”,寓意“万方安和”,即四海承平、天下太平之意。这种建筑平面是中国建筑中仅见的特例。此亭亦有四匾,分书“春和、夏凉、秋爽、冬净”。
来到“三潭印月”御碑亭前,当年康熙所题“三潭印月”的石碑就矗立在此亭内。1979年依原样修补重立。碑额两面有浮雕流云百蝠图案。碑身两面均刻楷书“三潭印月”四字。碑座刻二龙戏珠纹,旁饰莲花纹。这里算是整个岛的标志。来这儿的游客几乎都要在这拍张“到此一游”的纪念照,人多的时候甚至要排队。
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鱼沼秋蓉”就在这里。此地历来遍植木芙蓉,“花时烂若锦绣,与湖中金鱼相映成趣”
为观赏湖上“三潭印月”景观,而建的观景亭“我心相印亭”,始建于清代。穿过我心相印亭,可以看见开阔的湖面上有三座石塔,这也是三潭印月的精华所在。
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这个宝瓶状石塔就是西湖十景“三潭印月”风景点。游客可雇一只手划船悠哉游哉地划到石塔附近,近距离观赏。
湖上划船的人多了起来,微波泛起,呈现出了西湖那种妩媚,难怪文人墨客为之写下无数文章。
雷峰塔位于净慈寺前面的夕照山上,当晚霞来临之时,犹如佛光普照。远眺雷峰塔也是别有一番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