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花岙岛盐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杂谈 |
分类: 纪实摄影 |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浙江省最后一块传统盐场——花岙盐场。盐农们大多都是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迎着晨曦挑着盐担开始劳作,此刻,盐农们正在休息,我们的摄影团队为了能拍摄到晒盐的过程,专门邀请了有经验的一对盐农夫妇,为我们临时走秀,让我们了解和感受一下从晒盐到收盐的过程。

这里是象山最后的海盐盐场。象山制盐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曾是响当当的“贡盐之乡”,晒盐技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晒盐技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2017年初还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天气好时,游客可以观赏到原生态的晒盐场景。
用海水制作盐,是岛上的优势。盐田将海水一块快圈了起来,在太阳的照射下使海水浓缩蒸发,渐渐达到饱和,才盛开出晶莹洁白的盐花。

晒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海水里的水份蒸干,析出盐。海水根据浓度进入不同的盐田,一步步沿着盐田流下来:第一格水最多,面积最大,深度最深,随着水慢慢蒸发,盐田也越来越浅。其中90%的盐田都在用于蒸发,剩下来的才用于结晶。

一般情况下,成品盐都要经过制卤、旋盐、收盐三道程序。制卤,就是将海水引进蒸发池,通过光照,使其盐浓度达到饱和,变成卤水。旋盐,就是指卤水结晶过程中,用粗绳子反复搅拌。收盐——拿铁锹将盐铲进箩筐再挑走,作为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苦的。
盐农们大多都是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迎着晨曦挑着盐担开始劳作,凭借经验把握潮汛和季节变化。6至9月是太阳光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同样也是晒盐的黄金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