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罗乃萱小姐在专栏中分享教育心声,说不少学生在学校和家中判若两人,令家长很头痛,我深有同感。眼见不少学生,在班房内做「隐闭青年」,一离开班房,竟可马上变成「开笼雀」。
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希奇,因为人本身就是性格复杂的动物。求学时期的我,一样不喜欢在家中发声,但成绩表上的评语却往往是「多口」。我的小女馒头也是一样,在妈妈面前是「热情奔放」」,在我面前却是「含羞答答」,令人难以捉摸。
所以,作文题目「我的性格」最考起学生。想写「好动」,又发现自己也很喜欢静态活动;明明是「缺乏专注力,喜欢新尝试」,但追女仔时却十分专一;哭有时,笑有时;冲动有时,冷静有时,我们很难下笔,断定自己是甚么人。即使活了那么多年,我仍很难用那些很概括的词语来形容自己。
学生便提出挑战:「人类明明复杂善变,为什么写剧本前必须要订好人物性格?性格太单一的人,岂不是失真么?」很简单,因为剧本是创作,读者观众们需要有路可循、有迹可寻,所以性格要连贯,他的处事手法才有说服力,个性要鲜明,观众才可跟着他的故事一起走。再者,故事就是在特定框架里呈现角色某部份的个性和生活,某些与故事情节无关的个性特点,就不用浪费笔墨去描写了。例如超人其实也要吃晚饭、洗澡和大便,导演没有把这些无关痛痒的情节拍出来,难道这就是失真么?
现实和创作永远是两回事。实情是,人有多面,所以人心最难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