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舟不是一国造成的

(2010-06-18 16:09:35)
标签:

杂谈

 

没有人能把自然灾害关在自己的国境线之内,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今天的气候安全威胁。惟一的出路,就是建立更广泛和更高效的集体安全机制。

 

覃里雯 来源:周末画报 [593期 A4]一个中国人很难想象,像新西兰这样的小岛国,怎么令它的人民富足:这个岛国地方小,人口少,距离人口稠密的大陆十分遥远,没有澳大利亚那样“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没有滥开发自然资源和土地以增多财富,没有通过跟大国“战略结盟”获得多少实际好处,也没有发动战争抢夺邻国财富。它安静地呆在鲸鱼造访的地方,保护《指环王》电影里那样美丽的风景,人人丰衣足食还能全球旅行,它是怎么办到的?

 

新西兰驻广州总领事Patrick English是这样对我解释的:“我们有自己的国家战略定位:我们是世界的粮食篮子。”发展现代农业,将牛肉、羊肉、奶酪、牛奶、水产、葡萄酒……这些东西从这个物产丰饶的岛国上“飞向”世界各地,尤其是消费水平高、饮食习惯接近的欧美各国,换回财富和物资。这是个完美的体系,直到火山灰把所有通往欧洲的航班隔断为止—新鲜的健康食物在另一个大陆迅速上架,用飞机运输是最好的办法,否则新西兰这样的国家的产品,就不能真正为它们带来财富。但是因为一些天空里肉眼看不见的灰烬,这个途径瞬间被堵住了。

在地球日40周年的时候,一场冰岛的火山喷发,就像地球的又一场示威,提醒人类他们还有许多紧急的战役。在20世纪之前,大洲之间的大笔贸易主要依赖于海路,因此掌握造船、海潮、风向、礁石、港口等技能和知识,成了国家发展的一个核心要求。在民用飞机的普及之后,除了避开风暴天气和复杂地形这样直观简单的要求之外,问题似乎得到了根本解决。相对富裕的国家在某些方面开始依赖空中运输,比如另一个岛国英国,在火山灰肆虐一周之内,就开始出现牛奶短缺。

 

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发起的时候,发起者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保护。现在这个意识已经从少数嬉皮士和边缘知识分子的主张,变成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的支柱,甚至成了许多国家新老政党赢得选民的“重要武器”,各民主国家,比如芬兰、意大利、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等,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绿党”,并且支持者甚众。所以第一个地球日的组织者Denis Hayes在日前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对于民调里发现人们关注环保意识下降的结果,他并不担心:“第一个地球日的时候,我们连一个民调都没有。”一代人就造就了这样的进步。

 

环保的意识和行为当然不会自生自长,它有赖于民间推动者与政府之间持续的互动和共同努力。然而在第40个地球日里,我们发现政府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远远超出环保领域,而且这些需求非常紧急。

 

由于气候变化越来越活跃,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保护环境的努力已经不再足够,还必须“在斗争中学习”,尽快建立有持续性的应灾机制。各国在应对常见灾害—如地震、干旱、洪水等学习了很多经验,但是迄今为止,应对这些灾害更多的是一个国家自己的事。针对自然灾害的国际救援,除了在海地这样体制极不完善的穷国,只起辅助作用。所以在青海地震中,中国婉拒了国际救援队。

 

然而这样的时候越来越多:一国政府不仅仅要管好自己国内的事务、处理国内危机,还要学会跟国际社会一起,共同应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因为没有人能把灾害关在国境线之内,也因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深入,“丧钟为每个人而鸣”不再仅仅事关人类精神,更事关人类日常生存问题。2004年12月2日,联合国就出台了一份《联合国改革名人小组报告》,报告认为21世纪国际安全面临6大威胁,而位列第一的是经济和社会威胁,包括贫穷、传染病及环境退化,这里面就包括了重大自然灾害。报告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今天的安全威胁,惟一的出路是建立更广泛和更高效的集体安全机制。随后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印度洋地震海啸,20多万人遇难,51万人受伤。之后,亚洲开发银行设6亿美元成立亚洲海啸基金,亚太经社会也在泰国和瑞典政府的慷慨支持下,管理了一个多捐助方信托基金,用以增强沿海风险社区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经过5年的努力,亚太各国都能够得到有关海啸的信息,许多国家具备了监测海啸并发布警报的能力。

 

《2012》这部电影,虽然对白陈腐,情节设置老套,但它预设了一个极端场景,并设想了各国联合应对巨大自然灾难的可能性。这也是1970年的世界无法想象的:当时,好莱坞电影里只有美国科学家和军队拯救世界的场景。而今天,好莱坞导演们发现,诺亚方舟必须全球共同制造。冰岛火山灰只是对全球化的一个短暂挑战,没有伤亡,但如果持续下去,就可能将全球经济引入倒退,其危害也是巨大的,然而全球社会竟对此束手无策。但愿到地球日80周年时,人类社会应对地球的合作机制已经真正建立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