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一
(2013-05-20 10:56:34)
标签:
教育 |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游戏的本质学说,了解学前游戏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当前的最新动态;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领会游戏教育的科学含义。
2.能力目标:能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熟悉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
第一节
一、游戏的本质学说
1.早期的游戏观
(1)精力过剩说(2)生活准备说,又称本能练习说或预习说(3)成熟说(4)放松说(5)行为复演说(种族复演说)
早期游戏理论主要研究游戏产生的原因,即儿童因何游戏、维和游戏。但限于研究者所持的视角不同以及所处时代的心理发展水平,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2.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的游戏观(又称发泄论、补偿说)(2)角色模仿的游戏观(3)认知动力的游戏观(4)行为主义的游戏观(5)社会活动的游戏观(6)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游戏的觉醒理论等。
以上这些不同的游戏本质观,互相补充着对游戏丰富性的认识,它与各研究者的切入点深刻关联。
二、游戏的本质特征
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
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3.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
第二节
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2.游戏的心理状态不同
3.游戏的内容不同
4.游戏的驱动力不同
5.价值功能不同
二、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1.幼儿游戏是“兴趣主义”的活动
2.幼儿游戏是“自发性的自主活动”
3.幼儿游戏是“重过程”的自娱活动
三、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
1.依据认知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皮亚杰):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规则游戏阶段(7-12岁)
2.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帕登):四个阶段: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
第三节
本节内容中,编者对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作了简单的梳理,请进行仔细阅读。
教材在“当代游戏教育及其模式”这部分内容中,着重对“幼儿学习游戏化”和“幼儿游戏课程化”的模式进行了介绍,请阅读教材。
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角色游戏的特点,了解角色游戏的结构和发展;理解角色游戏对幼儿的教育功能;掌握幼儿角色游戏组织指导工作各环节的主要内容;掌握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要点。
2.能力目标:能对幼儿的角色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能根据观察分析与评价幼儿的角色游戏;会按规范制定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计划。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在两三岁时产生,学前晚期达到最高峰,是幼儿其特有的最典型的游戏。
第一节
表征的特点;自主性和创造性特点;社会性特点。
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角色扮演;对材料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内在的游戏规则。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游戏是典型的象征性游戏,是伴随着幼儿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产生的。2岁前主要是感觉运动游戏;2岁后出现延迟模仿,然后产生角色游戏,是3-5岁幼儿期的典型游戏。6、7岁后逐渐被规则游戏所取代。
角色游戏的发展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角色扮演水平的提高;游戏内容的不断扩展与丰富;使用材料与玩具能力的发展;语言与社会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一、角色游戏指导的主要内容
1.游戏前的指导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2)创设游戏场地,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材料投放时的注意事项);(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促进游戏深入开展(不少于30分钟)。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教师应抓住游戏过程的主要环节,协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组织和开展游戏,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为原则进行科学指导。
(1)鼓励和协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2)指导幼儿选择和分配角色;(3)指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提高游戏水平;(4)加强角色间的联系,增强游戏的合作性;(5)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3.游戏后的指导
(1)让游戏在愉快自然的状态下结束;(2)做好游戏后的整理工作;(3)评价、总结游戏(讲评的角度、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各年龄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掌握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