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2012-11-21 16:16:28)
标签:
教育 |
本课程为54学时,3学分,开设一学期。
它从宏观上介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管理体制、政策与法规等内容,并从微观上结合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儿童、语言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等特殊教育对象阐述有关特殊教育方法、目标和条件等问题。
本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雷江华主编,2008年2月第1版)。电大系统的本课程教材、录像、IP课件正在建设之中。
根据认知弹性理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解决案例,是要模仿问题解决的方式,包括有经验的问题求解者(尽管不是专家)对问题求解的描述和求解过程中的体验与思维过程。成功的问题解决案例有助于学习者构建有用的问题图式,帮助学习者对类似解决方法的问题进行归类,并通过从成功案例中类推的方式,对新问题构建解决方法。事实上,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研究学习至少两个成功的问题解决案例,有益于提高问题求解的绩效,可以帮助问题解决者从问题刺激情境中提取信息、从记忆系统中回收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编码信息以形成对问题结构的心理图示,从而做好问题求解的关键步骤,即问题表征和图式的激活。《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是研究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对学前教育领域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所以,本课程将确立以聚焦于问题求解为教学中心点,教学全程贯穿以“五星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
1.案例教学将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要转化为适合本专业电大学生学习的案例形式呈现,教师要针对每一案例进行精细讲解。
2.案例的编写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并由一定的教学层次和梯度要求,即按照“五星教学模式”的 “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融会贯通掌握”四个层次和阶段编写。
3. 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还应采用激发动机、多项互动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学习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
聚焦解决问题 |
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如下:
1.聚焦完整任务原理(task一centered principle):帮助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聚焦任务的教学策略中来促进学习。
(l)交待学习任务(show task):明确学习结束之后究竟能够做什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分类以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方法,即以行为领域统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比教学目标,自我进行教学质量检测。
(2)形成任务序列(problem progression):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简单后复杂,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序列。构建本课程各部分教学目标的逻辑概念图,分清教学目标的先后次序、重点和难点、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学习的关系,并掌握重难点。
2.激活相关旧知原理(activation
(l)回忆原有经验(previous,experience):回忆、说明或展示相关的旧知识;(网上教学资源,以及责任教师在面授辅导进行导学时提供)
(2)提供新的经验(new exprience):补救或补充新的经验; (网上教学资源,以及责任教师在面授辅导进行导学时提供)
(3)明晰知识结构(Structure):获得或者回忆组织新知识的结构。(网上教学资源,以及责任教师在面授辅导进行导学时提供)
3.展示论证新知原理(demonstration principle.):帮助学习者关注展示论证来促进学习。
(l)紧扣目标施教( practice consisteney):依据所教的内容来展示论证知识技能。本课程分总论、对象论、方法论、目标论和条件论等五部分,针对各部分知识点和教学目标逐一进行详细讲解,并制作成IP课件供学生网上随时点播学习(善用媒体促进(relevantmedia)。
4.尝试应用新知原理(application principle):帮助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来促进学习。依据教学目标,编写各种题型的练习,以形成性考核的方式促使学生完成练习,通过练习查漏补缺,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l)紧扣目标操练(match consistency):依据外显的和内隐的目标来开展练习。主要依据“形成概念”和“领会”教学目标编写练习题。题型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
(2)逐渐放手操练(diminishing coaching):随着对任务的熟练和自主能力的提高,逐渐撤除教师的指导。主要依据“应用”和“分析”教学目标编写练习题。题型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难度增加,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点。
(3)变式问题操练(varied problems):依据任务完成的情况提供自我内部的和矫正型反馈。(教师依据“综合”教学目标编写案例讨论题。案例讨论题的编制要符合学生的基础并适合学生讨论,面授辅导课应当设置适当课时让学生进行面对面小案例组讨论,也可以尝试辩论赛等多种形式)
四、学时安排和教学进度
本课程3学分,总课时为54学时。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特点,建议安排16学时的导学或重难点解析,其余学时多数应为基于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在运用所学的学前特殊教育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的特点,本课程的课程实践安排了11学时,分案例讨论和调查研究两部分。见表1。
表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时安排和教学进度表
教学内容 |
网上自主学习 (29学时) |
面授辅导 (16学时) |
课程实践 (9学时) |
||||||
激活知识 (聚焦问题) |
展示 论证 |
尝试 练习 |
融会贯通 |
网上教学互动 |
导学 |
重难点解析 |
案例讨论 |
调查研究 |
|
总论 |
1 |
3 |
1 |
1 |
2 |
2 |
2 |
1 |
|
对象论 |
4 |
2 |
1 |
2 |
2 |
1 |
1 |
||
方法论 |
1 |
4 |
2 |
1 |
2 |
2 |
2 |
1 |
|
目标、条件论 |
4 |
2 |
1 |
2 |
2 |
2 |
1 |
||
小计 |
2 |
14 |
7 |
4 |
2 |
8 |
8 |
6 |
3 |
4.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对某一所幼儿园特殊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理解和思考学前特殊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考试大纲等为依据。
课程综合成绩按100分计算,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2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的80%。
形成性考核主要是完成“在线学习”平台里的四次作业为主。其他形式的考核,各试点单位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调查报告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任课教师必须按时收取、并认真批阅学生按阶段完成的作业,对于规定的作业进行详批详改,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详细记录。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给出平时形成性考核的成绩,评定的成绩应该公平公正,并应将批改后的作业返还学生,学生对做错的题目应认真进行改正。
责任教师: 陈君贤
通讯地址:杭州市教工路42号
邮政编码:310012
值班电话:0571-8998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