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掀起专利波澜
(2013-03-26 15:56:03)
标签:
文化 |
|
|||
|
|||
本报记者 李建伟 通讯员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久负盛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去年年底,当开封市朱仙镇木板年画研究会会长姚敬堂以个人名义将流行千年的传统图案,装订成册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并提出要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后,立即在朱仙镇木板年画界掀起巨大的波澜。老艺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纷纷向省市知识产权、文化部门和朱仙镇人民政府反映: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怎么成了私人的东西? 木版年画申请专利起纷争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构图饱满,形象夸张,线条粗犷,是木版年画中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东的潍坊年画、江苏的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木版年画”。自2005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朱仙镇的一批老艺人开始重操旧业,把这项濒临灭绝的民间绝技又红红火火地操办起来。 从2008年到2011年,开封市朱仙镇木板年画研究会会长姚敬堂以个人名义成功申请并获得了木板年 画(邮票珍藏卷)、木板年画册(故事集)、木板年画册三件外观设计专利。紧接着,姚敬堂先后与朱仙镇“天成”、“天成德”、“天义德”、“万同”、“曹家”老店的老艺人们商讨:或者大家一起出一定的费用,共同维持这些专利,或者每印制一张年画收取一毛钱的专利使用费。 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老艺人们的疑惑和不满。朱仙镇木版年画最富盛名的“天成老店”、“曹家老家”的老艺人们纷纷表示,“现在朱仙镇所有老店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和图案完全按照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流传了千百年,今天咋忽然就成了姚敬堂一个人的专利了?” 专利权属各执己见 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乡土气息浓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直到现在,朱仙镇的老艺人们依然延续了古老的制作工艺。 “天成老店”第五代传人尹国全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册(故事集)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并经过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的共同努力进行了整理、装订,怎么能让某一个人占有。而且姚敬堂他只是年画的收集者和传播者, 怎么就成了专利权人和设计人?印制了这么多年的年画,现在要向他交专利使用费,这让大家无法接受。 而专利权人——朱仙镇木板年画研究会会长姚敬堂也感觉很委屈:“文革后,年画木刻雕版被焚烧殆尽,找不到踪影,很多老艺人也隐退,木版年画眼看就要失传。从80年代起,我在全国各地搜寻零散的年画图样和刻板,先后到美国、日本等国家收集流传的年画,又召集了一些老艺人按照年画重新制作雕版,让朱仙镇木版年画得以流传。现在为木版年画申请了外观专利,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年画,防止外省、外县的人打着朱仙镇的旗号乱印木板年画。” 对于每张收取一毛钱的年画制作费,他指出只是专利申请费和每年的专利保护费,个人并不得一分钱。这个费用也是在和同行们商量是否可行。 然而对于姚敬堂的解释,老艺人们并不领情。“曹家老店”传承人曹新年就提出,姚敬堂虽然为挽救木版年画做出了贡献,但这跟申请专利是两码事。他申请的《佛祖全堂图》、《柴王推车》(两幅)、《上官下财》、《打登州》4枚邮票并非出自他的手笔,而是尹国全亲自雕刻、印制的。同时参加了河南省开封市申报朱仙镇木版年画 纪念邮票汇展,并被开封市博物馆收藏,并有相应的收藏证书。即使能够申请专利,权利人也是尹国全。 “如果现在我们不追究他的责任,不知道内情的人会认为我们在侵权。即使这个专利过了10年的有效期,百年后,姚敬堂的后人也可能会拿着失效的专利证书,说这些都是我家老祖宗留下来的。到时候,我们的后人还能说清楚吗?”目前,70岁的尹国全专程到郑州向专利代理人进行过咨询,认为这3件外观设计专利中,每张图案都是作为组建产品申请的,不具备“新颖性”,他正联合其他老艺人们,准备对这3件外观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 近年来,开封市当地政府为保护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费了不少心思。2002年10月,“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开封、朱仙镇举办,木版年画抢救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工程;2004年6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省第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在开封启动;2006年5月,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010年3月,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 然而,在当地老艺人们眼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尹国全说:“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没有很好地追根溯源,二是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老艺人们都是各自为战,独立成户。虽然,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振兴政策,也制定了一些保护繁荣年画的协议,但往往还没有执行就流产了。” 而这次的专利权之争,也折射出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自律和品牌保护的缺位。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运营的行业性组织,更没有权威的研发机构。从80年代开始朱仙镇就成立的木版年画社,近年来也被政府号召的木版年画一条街所取代,失去了职能。后来成立的木版年画研究会被其他老艺人们认为是姚敬堂一个人的组织,很多一直都不承认,更谈不上发展。 反观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等传统年画发掘基地建有年画博物馆,并拥有一批大学生加入的专业美术人才,为年画艺术的传承保护和良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对年画作品的研发和推广,不仅提高了当地年画的声望,而且也能卖出好价钱。 商标意识不强也给朱仙镇木版 年画的发展带来了不少麻烦。近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老字号被恶意抢注和侵权的事件屡有发生。几年前,一位郑州商人抢注了“老店天成”商标。山东菏泽有商家又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打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旗号印刷年画,且数量巨大,这也直接危害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 郑州先风商标事务所总经理王乐天指出,外观专利申请本身不通过实质审查,没有申请过的外观设计一般也会被授权,对于木版年画的外观设计专利可以直接提出无效宣告,这只是一个程序问题。而如何打造木版年画品牌,才是重点。当地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职能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组织起来,挖掘其历史和经济价值,这就迫切需要成立相关的协会和研究会,打造朱仙镇木版年画品牌,从而进一步规范当地经济市场。其次,要对木版年画进行著作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创新,就不适合通过专利来保护。可以借鉴信阳毛尖、原阳大米等的成功经验,可以将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集体商标来申请,成为协会或者研究会的集体财产,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利用政府每年拨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来共同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文化瑰宝发挥更绚丽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