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将现场救助与道德困境混为一谈

(2011-09-08 20:28:55)
标签:

彭宇

南京

技术指南

救助

中国新闻网

扶起指南

老人跌倒

卫生部

杂谈

作者:王国信

  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 况进行处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中国新闻网 9月7日)

  事故发生后的3至6分钟,在医学上被誉为生命救护的“黄金时间”。如果施救不当会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若施救得当就能为医护人员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机。对老人跌倒实施“现场救助”当然也该遵循这个医学原则,“不急于扶起救助,分情况进行科学处理”——不草率的进行现场救助,其实也是对生命的呵护。而且,这份技术指南还是基于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然而,仅仅是作为一本现场救助的“技术指导”而存在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在接触舆论之后却被一部分人偷梁换柱,改了面貌。对一些人来说,技术指南更像是卫生部为解决“扶不起的老太”这一道德困境而出的“新招”——不扶老太,自有科学道理,到时可以“引经据典”了。为救人而提倡的“不急于扶起老太”,转眼之间竟变成了可以“见死不救”的理论支持,而另一些人也表示“扶起老太不缺少技术”,这般误解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显然的是,卫生部的技术指南当然不是可以不扶老太的“官方许可”,但将两者生硬地拼接也并非“纯属娱乐”。这其中既有对扶不起的道德的担心、对正义的质问,但其背后也存在着被遗弃的向善之心。心理学上讲,人类具有“自我欺骗性”,在现实中对于自己的错误不太敏感。人们擅长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或是为其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把错误归于他人。而且,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一般人更有道德。

  可是,当彭宇案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当南京老太成了一个道德考题时,很多人发现,自己曾引以为豪的道德优势感在此时却已经所剩无几了。扶还是不扶,这成了一个问题,但这实际上却并不是一个问题。虽然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一再遭受“南京老太们”的打击,但这并不是就可以不行善的完美借口,就像一个人不因为被假乞丐骗走了几块钱而停止施舍一样。向善之心,也是没有止境的。

  现在,一部分人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嫁接到“扶不起的老太”上,有哀叹社会现实,但更多的可能还是为自己不安的良心找一个华丽的借口。正如同彭宇案和许云鹤案被频繁提起一样,人们痛心于那些依据“性本恶”做出的判决是多么败坏人心、错误示范,也忧虑人性中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善与恶的模糊与颠倒,然而不也正是在变相地安抚自己并为自己做出“不救助”的决定提供论据么?

  “不必把个体的恶推及整个社会,甚至以此作为不行善的理由。”社会虽不尽完美,但人们依然应该相信善良,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其实,很多人在每一次费尽心思找出为自己找出“不行善”的理由时,也都是对良心的一种折磨。当然,更让人担心的是,人们或许会在不断地自我安慰中麻木,最后将爱心锁入匣中。

  “一朝被蛇咬”或“他人鲜活的教训”所造就的影响,可能是始料未及的深层,但绝不可以就此关闭怜悯同情之心而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仅仅是冷漠产生恶,纵容恶,同样我们也应该明白:法律并非人心向善的救赎之道,最终的出路还在于人本身。当我们在面对道德的考题时,需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某一天,我们自己变老、摔倒之日,却未得到一个援手,甚或一个关注的眼神,直至死亡,那是怎样的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