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惊闻忠宝兄离世,呆了半晌,脑子一片空白!
前些天,他还在博客里鼓励我,要“抓住60-70的黄金10年”!却不料自己刚刚跨入就撒手离去,想起以往忠宝兄的种种好处,怎不叫人悲痛涌心!
我1973年夏调到忠宝兄插队的公社以工代干。他下乡的达音山生产队,我并不常去,但他的名字却经常听到。这是一个吃苦耐劳表现很是突出的上海知青,是生产队骨干,一个很有能力的带头大哥,深受老乡和知青们的信任。或许是天不如人愿吧,这位优秀的知青,始终没能获得相应的际遇,上学招工入党提干均与他无缘!后来他与本队知青小方相恋相爱,在达音山那个美丽而偏僻的小山村,如燕雀垒窝般异常辛苦的盖起了小土房,建立了酸涩但爱意甜浓的小家庭。那年我从白石砬子大队下来,路过达音山,曾去他家一坐,夫妇俩正在吃东北著名的猪肉炖粉条,猪是他们自己喂的,粉条是生产队自产的,看上去日子过得虽孤寂却不乏温馨.
随后知青大返城,忠宝夫妇也回到了上海,从此再无他们的任何音讯.
前年,突然在网上遇见,得知他的博客名为"阿土",遂逐篇拜读,其间经常为他行云流水般充满真情的叙述所打动!前不久,他突然停笔,表示近来文思枯竭,以临摹画画为乐.其实这可能是个不祥的预兆,抑或是他已感觉身体出了问题?我却傻乎乎的回复他:不要说文思枯竭,你那几篇"农活杂谈"和"达音山那山,那水,那人"已经足矣,并且由衷的表示"一生能留世几篇这样的好文章是非常难得的".岂料竟然一语成谶,这些记录着他青年时代足迹的博文真的成为了他的绝唱!哀哉!痛哉!
当年忠宝兄以一介"白丁"返城,一切重新来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苦啊!'其中加倍的艰辛不难理解.有一句人们用俗了的话,"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忠宝兄坚韧不服输的品行,在沪上这些年的打拚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印证了这句俗语.
就在他苦尽甘来,还未来得及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小方尽兴的安度晚年,突患急病,竟至来不及与众亲友告别,就这样匆匆撒手人寰,怎不叫知晓他的人痛彻心肺!
忠宝兄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里喜欢上了丰子恺,他学习临摹丰老的画作,其中有几幅挂在他的博客里,细细观摩,真可谓惟妙惟肖深得其韵!丰老晚年的这些画作是对其恩师弘一大师的践诺,为弘扬佛法真善美而作的,只有真正明白了丰老那些画作的意境,才会下笔挥洒自如似有神助!
今天,含着眼泪我写下这篇拙文,聊以表达怀念之情!愿忠宝兄一路走好!去到你向往的极乐世界,永远永远的摆脱人世间的苦扰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