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剧青年演员聊“知青”

标签:
剧中演员谈论体会最累最苦 |
分类: 杂谈 |
地说:“《知青》对我来说有‘四个之最’,它是我拍过的最苦、最累、最脏、最冷的戏,但是赵曙光身上的热情和对信仰的执着到现在还影响着我。此外,很多人都说知青的形象太朴实、很土,但是我要说,我觉得这种毫无修饰返璞归真的感觉很美!”虽然说接拍时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对于真正拍摄中的经历剧程皓枫仍感叹“永生难忘”。程皓枫回忆,有一场泥石流的戏拍到最后几天,大家真的快撑不住了,最后支撑我的想法是:“如果当年的知青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走过来的,那么我今天一定要坚持!要走过去!”正如程皓枫所说,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没有经历过那段拍摄的人,可能无法想象知青们的苦和乐。剧中麦收、泥石流还有诸如在零下三十八度的低温中架线,仅仅是知青们生活的一小部分。“只有沉浸在那个情节中的人,才能深刻地体会到难以言表的心情。”情感细腻的程皓枫每每回忆到拍摄往事就不仅红了眼眶,再度落泪。程皓枫感慨地说:“我很想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说,如果你的父母或者叔叔阿姨曾经是知青的话,那么无论他们现在是成功还是普通,都请你善待他们,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不容易!”
劲儿”。剧中赵天亮在大家诧异的眼光中跑去帮助来自上海的女知青周萍、保护比他小的哈尔滨知青小地包、不服输的和排长掰手腕这些小细节在唐曾自己的生活中仿佛也能找到一些影子。想想自己就曾经在拥挤的火车上因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帮助被挤的老人而与别人发生了摩擦,想想当时那股子“倔劲儿”确实和赵天亮很像。唐曾希望观众能够喜欢《知青》这部真实反映知青生活的好剧,也希望大家能关注赵天亮,这个阳光的北京知青,就像剧中赵天亮介绍自己那样太阳出来天亮了。随着剧情的发展,赵天亮接到远在陕西插队的哥哥赵曙光遭遇矿难的电报,在未经连队的许可下急急赶往陕西坡底村。镜头把观众从丰收的北大荒一下带到了干旱缺水贫困的大西北,由赵天亮这个人物引出了另一拨在陕北插队的知青,讲述起了这些插队知青的故事。
作为男一号,又是这个剧衔接两地剧情的重要任务,赵天亮的扮演者唐曾在回忆起当初拍摄时的情景也感慨良多。他说:《知青》的拍摄不仅是时间长,拍摄的地域跨度也很大,北大荒蔚蓝的天空留下了同组年轻演员的真挚的友情,淳朴浓厚的大西北有着演员们的欢歌笑语,我作为两地的衔接着,两地奔波但也体味了插队知青和兵团知青别样的两种生活环境,比起其他人我可以说是幸运很多。
在电视剧《知青》中表现不俗的王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颇有灵气的领悟,将齐勇的外冷内热、爷们儿阳刚刻画的淋漓尽致。有棱有角的轮廓、深陷的眼窝和短寸头都让观众记忆犹新。王凯在接受报纸采访的时候首度透露了第一次见导演时的选角趣事儿,“第一次见导演张新建大概是两年前的一个午后吧,我到的时候屋子里已经围坐好了一群人,导演打量完我,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你有中东人的血统么?是混血儿么?当时在座的大家都乐喷了。后来我才知道导演觉得我眼窝比较深,长的像中东人,这一特征也是导演选我饰演齐勇的原因之一,觉得我从外形上过关了。现在想想,都还蛮有趣的。”
《知青》是我接的第一部大戏,除了剧本本身很好之外,“齐勇”身上的那股爷们儿劲儿最是吸引我。该剧经历了零下四十度大雪寒风,王凯更是坦言这场戏让他终身难忘。“那场暴风雪的戏是场夜戏,温度大概是零下40多度,还刮着寒风,因为拍摄,所以不能带棉手套,只能带线手套。我当时就带了4副手套,里面还贴着暖宝宝,可当我拍完下来,才发现自己的手已经完全僵硬没有知觉了。我当时体会什么是“风像刀子般”,因为当时的情况是不可以直接烤火的,大家就轮流帮我捂手。大家的相濡以沫,让我难以忘怀。除了寒冬,我们还经历过30多度的高温酷暑。因长期拍外景戏,我们的皮肤都晒伤了,我们就互借防晒霜涂抹,此时“战友”同甘共苦的感觉也就尤为深刻。但这些,比起真正的知青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他们才是真的伟大。
傅晶上山下水吃尽苦头:女主角傅晶亲自体会到了那一代人的辛酸苦辣,上山下河,摸爬滚打,吃尽了苦头。因为剧组全实景拍摄,傅晶从开始就跟着剧组驻扎在农场。生活条件的艰苦让傅晶切身地感受到当年那一代人的不易。为了表演的真实性,看似柔弱的傅晶没有落下一场戏,不落是上山还是下河,甚至天寒地冻的时候下水,傅晶都亲自上阵。现在黑龙江的气温已经降到零度以下,剧组的人穿两件棉衣都不会觉得热,可是为了剧情需要,傅晶依然穿着那件白色印花衬衫,单薄的站在冷风中。
才多艺,乐于助人。而生活中的于杪鑫确实是一个性格和“魏明”相似的人,再加上都是东北人的缘故,于杪鑫对魏明这个角色处理起来还是十分的认真也很有把握的。
身为“80后”演员的于杪鑫,对知青的了解并不多,然而这次饰演知青的经历,让于杪鑫不仅深刻的了解到了知青的真实生活,也体会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青年人的普世价值观和逆境中拔节的理想。对于杪鑫是一次锻炼,也必定会在他的演绎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艺术生涯也将越走越好。
戏是目前拍的最苦最累最脏的戏”,希望自己的演绎能够得到当年知青们的认可。
形象与气质的贴合是再现“知青”风貌的第一步,是外在的形象设定。为了使角色能够最大程度化与当年知青贴合,避免人物成为徒有外表形似的空壳,剧组特意为年轻演员组织了培训。对于生于80后、甚至90后的演员来说,剧本里出现的劳动工具非常陌生,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更别说使用了。刚开始,他们对一切的感觉都是新鲜的,充满了好奇。不过,优越生活环境里长大的年轻人面对困难的想象还是有些不足。当大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时才发现,原来看似简单的动作想要做准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如收割要用的镰刀,使用时手法、力道、使用角度都非常讲究。对于生手来说还要时时小心,以免用力过大误伤到自己。好在大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通过不断摸索、尝试,并彼此交流经验和教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这群年轻演员们不但全都掌握了剧中要使用的工具,还在劳动协作互助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团队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一位演员这样说到:“对我们来说,这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以这种方式亲近那个年代、亲近我们的父辈,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意味。”
在劳作培训之余,演员们还专程参观了位于黑河市的知青历史博物馆。详尽的历史资料,当时的各种生活、劳动用品,让大家对那个年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对“上山下乡”的具体了解,演员们被知青一代的精神所折服。知青们面对困难的勇气、面对绝境的韧性都让人由衷敬佩,也让这些年轻人深深地思索:我们自己身上到底欠缺了什么。
唐曾 :观众是演员心中的另一个上帝
侯鸿亮 :观众认同是最开心的时候
于杪鑫 :谢谢!致敬!
(博文资料来自网络,本博主收集、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