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哥从东北来

标签:
于哥东北团支书自报家门于母貉子皮帽到家不约而同 |
分类: 生活随笔 |
那顶貉子皮帽
得知黑河知青于哥来上海儿子家了,得知福斌要去拜访,我也要去。我想快点看到他,想看看他是否还带着那顶貉子皮帽子。
生产队里的黑河知青于哥,也有这样的一顶帽子,帽子上长长的貉子毛,漂亮,暖和。我喜欢看于哥戴着那顶貉子皮帽的样子,我觉得这才像是真正的东北人!
下乡第二年的冬天,我们14个上海知青回上海过年,是团支部书记于哥,把我们送到黑河。把我们分别安置到各个黑河知青的家里住,为我们购买回上海的车票。
寒风中的黑河街头,路灯闪烁着清冷的光,街道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于哥戴着的那顶貉子皮帽,在寒风中显得那么温暖。
不知道为什么,四十多年了,于哥的那顶貉子皮帽我始终没有忘记。
在轻轨3号线上,我又想起了于哥的那顶貉子皮帽。于是对身边的福斌说“你还记得吗?于哥有一顶漂亮的貉子皮帽。我今天要问问他,那顶帽子还在吗?”
“哦,那顶貉子皮帽呀,当年于哥早把它换给我了,那时于哥对我说‘你们发的帽子不暖和,把你的换给我’。”福斌告诉我说。
啊,原来于哥的那顶既漂亮又暖和貉子皮帽子,早就换给了上海的这个小兄弟了。
当年的于哥把温暖给了这个小兄弟,而他自己······
今天,于哥来了,当年的福斌小兄弟能不急着想快点看到于哥吗?
我俩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往于哥家去的脚步······
“到家了,还问?”
于哥的家在上海的西南面,我们住在上海的东北面,于是我和福斌斜穿市区,坐上轻轨3号线再换乘公交,便捷的交通,一个多小时后很顺利地到了。
于哥居住的小区环境优雅,上楼,登门,进屋。二厅二居室的房间在午后的阳光照射下,温馨极了。于嫂正抱着两个月大的胖孙子晒太阳,儿媳在一边忙碌。
看着于哥儿子媳妇的结婚照,两个可人儿实在讨人喜欢,我的手又痒起来了。拿出相机问于哥:“我照个相,行吗?”
于哥的一句“到家了”暖人心哪,于哥还是当年我们的于哥!我们在于哥家的感觉确实是“到家”的感觉,没有拘束,没有客套,还跟当年一样的知己,一样的亲热!
记得下乡的第二年,我们五个女生,到黑河去玩,黑河女知青顾立群把我们安置她家住。第二天,我们找到了于哥黑河城内的家,他家里只有他的老母亲在(于哥在生产队里).
我们自报家门说是和于哥一起插队的上海知青,于哥的母亲一听马上笑容满面地接待了我们,还热情地留我们在家吃午饭,我还记得于哥长得很像他母亲。
于哥的母亲是个很开朗的人,她直夸我们:“一个个都水灵灵的”。
就凭我们“自报家门”的一句话,于哥的母亲就高高兴兴接待我们,像接待自家的孩子一样。知青情,何止单是知青之间的情谊啊,知青的父母也是有着浓浓的知青情结的。
此情跨越了千山万水,此情没有地域的距离。
这情谊,这情结,浓得化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