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安岭的日子(4) 初见达音山

标签:
原创满汉两族共居俄罗斯炮声硝烟宿舍篮球架 |
分类: 岁月往事 |
3 月15日,经过了一个星期的路程,我们从繁华的上海跨越了千山万水,来到了黑龙江省爱辉县(现黑河市爱辉区)张地营子公社达音山生产队插队落户。
达音山村坐落在小兴安岭的山脚下,背靠连绵起伏的山林,三月份的兴安岭还是“冰天雪地”,兴安岭上白雪覆盖着山坡,白茫茫的山坡上绿色的松树透露着冷峻的美。山坡下有二十三户人家,院落大致都一样:土坯房,土墙表面抹黄泥,房脊苫草或镶木瓦。个别人家经济条件稍好一点,选用的房脊材料是铁皮瓦或石棉瓦。各家都有园田地,四围的栅栏全都是用柞木杖子围起来的
这是一个1926年建立的自然屯,村子的左边就是黑龙江,三月的黑龙江同样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山是白的,江是白的,路是白的,白的安静极了。惟有白雪覆盖着的小兴安岭上,苍翠的青松的给这世界添上了些许的生气,些许的活力。
江的对面就是苏联,中苏关系及其紧张,为争夺珍宝岛的主权,两国的坦克战正打的激烈。江对面苏联的老百姓都已转移,现在是军队驻守,我们站在江边能清晰的看到对岸苏军的岗亭上站岗的士兵,能看到兵营中来往的汽车。耳边不断地时续地听得见隆隆的炮声,苏联飞机在江面上盘旋。我真切的体会到了战争的气氛,仿佛嗅到了硝烟的气味。
当时有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各地农村的同志都要欢迎他们去”,这是光荣的政治任务。达音山的乡亲们当然也不例外,热情的敲着铿锵的锣鼓迎接上海知青们的到来。
我们来的以前,已经有二十多个黑河青年在这儿插队,他们是1968年6月6日下乡的。我们来了,他们成了大哥哥与大姐姐:他们让出了知青宿舍,二十多个青年分散居住到老乡家。
我发现当时村里唯一的最好的红瓦房,就是我们的女生宿舍,宿舍前面还有两个篮球架。这篮球架矗立在兴安岭脚下的一个小小的山村里,如此夺目,如此耀眼。它的存在让我感到安慰,篮球架代表着一种文化,篮球架有学校的气息。偏远山村里的人们为知青想的周到,这儿的人们一定是善良的!
(左起:1美芳
此照摄于69年4月10日,上海五女生。后面的房子就是全村最好的红瓦房,宿舍前面是篮球架。知青宿舍右边是老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