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序位
(2010-10-26 09:55:42)
标签:
海灵格爱的序位健康 |
分类: 读书笔记 |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一个大大的,充满东方韵味的字:和。而家庭中的“和”即正确的爱与尊重,具体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相似。
比如海灵格说:爱是秩序的一部分。秩序早已被排定。爱只可以在秩序的范围内成长。爱常常是有代价的,常让人感到愧疚。爱只是一颗种子,并不能改变土壤。人要回归秩序,面对真相。
孔子则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又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海灵格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能分割。父母付出,孩子接受。你的父母有权插手你的人生。孩子们对父母的爱是无限的。孩子要跟随父亲。荣耀自己的父亲。即使父母有罪过,他们仍然是父母。荣耀自己的父母便是荣耀大地。孩子的心灵无法容忍任何对父母的贬抑。子女必须尊敬并且荣耀自己的父母。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意思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後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後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的相通之处很有意思呢?
海灵格讲到两种错误的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孝”应适当,刚刚好就好。
海灵格认为,很多不幸都是来自于对爱的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呈现出来就是“我将跟随你”或“宁愿是我而不是你”。
“我将跟随你”是一种忠诚的爱,“宁愿是我而不是你”是一种奉献的爱,然而这两种爱却都会带来不幸,因为在这种爱里少了尊重——另一个人死去或受苦那是他作为生命而必须承担的,是不能被替代的,如果你要代替他,那就是对他生命的不尊重,而为了补偿这种不尊重,就要以你的不幸为代价。所以,爱不仅仅是奉献,更要尊重。
孔子则认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意思是遇到不义之事,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一定要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是称不上孝顺的。
在家排中,我把它理解为:家族中你的祖先所承担的命运,我们怀着尊重和接受的心,在心中给他/她一个位置就足够,盲目的追随不会令不幸终止。对于被排除、忽略、鄙视甚至被仇恨的人更是如此。
孔子尝云,孝子之丧亲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大意是说,父母之丧,3天之後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们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 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
就像海灵格所说,过度的悲伤和追究细节毫无益处,它只会消耗解决之道的力量。
以上只是书中让我感受到的一小部分。尽管在看完《谁在我家》、海灵格工作坊视频并亲自参加过排列后,才开始打开这一本书,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了它所蕴含的所有养料,也许在未来的时间,会去重读第二次,三次。